(七)讲团结,比奉献,创建和谐求发展。讲团结可以凝聚力量,比奉献可以激励人心。站在全乡大局的高度,通过把乡村干部当作“一家人”来关心和开展工作,求得了工作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八)通过实际行动取信于职工。在两年来的工作中,该乡为职工解决了多年没有报销的车旅费,下乡为职工补助交通费用,并用实际行动兑现了“从不让职工垫着工资去干活”的承诺。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该乡所有乡村干部职工积极性得到了明显提高,工作成绩有了很大的起色,具体表现为:一是保证了政令畅通,疏通了信息渠道,做到了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二是各村、机关、站所不论是直管还是协管,工作作风都明显转变,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很大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三是职工工作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加强,工作成效有了起色,拖而不决的事件没有了;四是乡、村干部能力的组合和人员的搭配更趋合理,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三、存在问题
(一)城乡差别的存在,导致部分乡、村干部在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在一度时期还受到歧视,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工作拖沓,他们认为:工作再好,成绩再突出也只是个“乡巴佬”,干好干坏无所谓。
(二)村、组干部年龄结构偏高,知识层次偏低,多数也只有初中文凭,少数还是小学,个别甚至还是文盲,开展工作凭经验,理论水平较低,适应工作能力较弱。
(三)规章制度落实乏力。乡村两级部分班子成员对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意识不浓。许多理应坚持的管理制度常被中心工作冲淡,“特事特办”结果导致“有章不循”;部分制度制定不科学,作出的一些规定不适合乡村工作实际,不便于操作。
(四)监督机制不健全,检查工作不务实。一是部分地方只注重中心工作,对村、组干部疏于管理、缺乏监督;二是缺乏配套的责任追究制度,造成对乡村干部往往失之于宽、失之于管、失之于罚;三是是同级管理软弱,“低头不见抬头见,何必认真”。
(五)教育激励手段弱化。乡村干部教育正面宣传太多,必要的批评与惩罚太少。物质激励方面,乡村财力有限,负债过重,举措不多,形式单一,效果欠佳;精神激励宣传不到位,大都停留在“一锤子”买卖,通报一次或广播一次就了事;政治激励方面,正确的用人导向在尚未完全形成,特别是机构改革后,村干部进入机关、站所的路子越来越窄,影响了一批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六)乡村干部工作艰苦报酬低,积极性不高。特别是村、组干部,拿钱不多,管事不少,通过合法程序公推出来的村、组干部不愿干,“想干”的人却又得不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导致有的村甚至无法推选出称职的、符合人民群众意愿村、组干部。
四、方法对策
(一)加强培训,深化教育,全面提高乡村干部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一是利用党课、讨论、座谈等形式的开展,使他们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进一步摆正心态,努力工作;二是利用农闲时间,通过集中举办培训班等形式让他们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增强其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三是创造条件让乡村干部参与外出学习、考察等活动,使他们开拓视野,拓宽思路,提高能力,激发工作热情。
(二)招贤纳才,优化结构,抓好乡村班子建设。一是把那些处在生产第一线、人品好、威望高,且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年纪轻又热心为民办实事的农村党员,通过法定程序推选为村民小组长,并有目的、有意识地将他们作为村级后备干部来加以重点培养;二是启用能人,在选准乡村“一把手”上下功夫,把具有奉献精神和致富本领的优秀人才提拔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三是畅通人才流通渠道,对思想僵化、没有创新精神、工作能力弱又不思进取的职工,给以转岗、待岗甚至解聘处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