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拓展富民路的希望所在
把支部建在产业上,根本的目的在于组织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1991年石会镇工农村强迫农民种了200多亩桑树,结果只管下种,没人负责技术,10万株桑树最终被群众含泪刨掉。2002年在发展蚕桑和茶叶产业时,群众心中有阴影,抵触情绪大,消极对抗。针对这种状况,20多个党员挺身而出,组织开展了“专业致富带头活动”和“一帮十带”等活动,带头种桑茶,请技术员到田间地头为茶农和桑农作技术指导,积极考察市场动态行情,以市场为导向帮助茶农和桑农进行种植。在党员的带动下,全村现已发展桑蚕830亩,种茶1120亩,仅茶叶一项年增收就50万元。据统计,全区有1400多贫困农户在帮带活动中受益。
基于上述各种因素影响,黔江区以不懈的实践,为不发达地区找到了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解答了农村基层党员在新时期如何体现先进性、为民谋利益这一新课题。
“支部建在产业上”的主要做法
根据黔江区“支部建在产业上”的实践经验,可以将其做法归纳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围绕产业发展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
———依托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已经出现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建立产业党支部,通过产业党支部的建立,有序地组织群众发展产业,扩大产业规模。在具体设置形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以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基地为依托建立产业党支部。比如,舟白镇路东社区党总支利用当地的石材资源,组建建材产业党支部。第二,以农业开发园区为依托建立产业党支部。比如,蒲花社区党总支建立的农业开发科技示范园区党支部。第三,以农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建立产业党支部。比如,白石乡中河村党总支二支部依托“生猪专业合作社”建立的党支部。
———依托农村致富能人党员人力资源优势,先组建产业党支部,通过产业党支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在实践过程中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以当地农民传统的主要种养殖项目为依托,建立产业党支部,将分散的一家一户种养殖项目组织起来,形成规模优势。比如,黑溪镇胜地村组建的无公害生猪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五里乡胡坝村组建的药材基地等。第二,以重新规划、引导发展的新的农村产业项目为依托,建立产业党支部。比如,金溪镇建立的猕猴桃产业党支部、中塘乡兴泉村建立的药材产业党支部等。第三,以服务、运输等非农产业为依托,建立产业党支部,以非农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比如,黑溪镇建立的汽车运输行业党支部、白石乡建立的个体工商业党支部。
第二个层次:围绕产业发展规范产业党支部管理
———理顺村(社区)党组织与产业党支部之间的关系。首先,调整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规格。凡党员人数在50人以上的村(社区)升格设置为党总支;党员人数接近50人的村(社区),根据工作需要也可设立党总支。目前,全区共成立了77个村(社区)党总支。其次,明确管理权限,构建以村(社区)为行政单元的产业党支部管理框架。行政村(社区)党总支下设的产业党支部、产业党支部下设的产业党小组,仍按行政隶属关系进行管理,从而构建了乡镇党委———村党总支部(党支部)———产业党支部或其它类型党支部(产业党小组)———所有党员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全覆盖。
———明确产业党支部主要工作职能。黔江区明确规定产业党支部不具有对本辖区农村工作的领导、决策权力,但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职能。第一,服务职能。这是产业党支部最主要的职能。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充分发挥服从大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在培育和发展农村产业过程中,搭建合作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及时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种信息、技术、政策、销售等服务。第二,带动作用。把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充分发挥和体现到发展农村产业、帮助农民致富中,通过采取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党员带头等方法,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发展产业。第三,组织职能。主要负责组织党员学习和参与组织生活,对党员实施教育监督管理,反映党员、群众的意见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