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强监督培训过程,确保培训质量。为了促进各地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市时加大了对各地培训情况的核查力度,今年下半年(机构调整后)组织人员以电话随机抽查、到学员就业地召开座谈会、培训现场等方式向学员了解学习、就业、费用,以及学习、就业过程中有那些困难等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与各地共同搞好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各地为了提高培训质量,力求做到训前有计划、训中有检查、训后有核查。云和县对定点培训基地不仅认真抓好每期培训班的训前计划审核,而且做到训中跟踪检查,坚持普遍督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公开明查与临时暗访相结合,对培训机构形成了有效的约束,有力地推动了培训质量的提升。同时,对技能培训,除了来料加工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无等级的专业外,鼓励其考取等级证书,财政按取得等级证书的人数与培训机构结算培训经费,这样就迫使培训机构注重提高培训质量。
3、创新培训服务,促进农民就业。茅临生副省长在全省“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指出:开展农民培训,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使农民能够“转移就业、稳定就业、提升就业”。而做好培训服务工作,是实现能够转移就业、稳定就业、提升就业的关键。我市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和经验。如云和县组建了63个各类服务组织,其中异地联络服务机构就有49个,为外出创业农民提供维权、信息、帮助协调经营过程中的困难等服务;成立了14个县乡(镇)两级农村劳动力转移援助服务中心,为滞留在农村的老人、小孩提供帮助,以解决外出创业农民的后顾之忧;组建了一支170人的村级转移工作联络员队伍。一年来为农民解决了各种纠纷120多件次,该县领导还先后八次120多名各级领导前往河南、湖南、湖北、贵州等省市慰问外出转移开发的农民,做了大量的改善开发环境、维护合法权益的工作。遂昌县强化了培训后的服务网络建设,把工作网络向乡镇、企业延伸,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乡镇配合、企业参与”的服务工作体系;通过乡镇建劳动保护站,加强了劳动力市场建设,举办大型劳务招聘会等方式促进农民转移。缙云县今年拿出50万元资金奖励给介绍农民就业成绩突出的中介组织。巾帼公司是坐落在青田县海口镇的一家缝纫工培训基地,每年培训缝纫工在600人以上,周边乡镇的农民都慕名而来,除了该基地与外地服装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就业不成问题外,巾帼公司在向企业输送工人时,会代替企业和工人签订用工合同,明确企业在工人上班一个月后,将工人全年工资总额的70%打入巾帼公司的工人专用账户,由巾帼公司代发,合同还规定了用工企业和缝纫工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劳资双方的权益。农民缝纫工认为,通过巾帼公司介绍出去打工,在工资上有保障,他们也放心。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素质培训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培训档次还较低;培训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宣传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培训的基础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
二、加强我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建议
1、突出培训重点。一是要围绕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抓好实用技术培训。以农村合作社社员、经营大户为重点,加大标准化和新技术推广培训力度。二是围绕异地开发,开展创业能力提高培训。进行农业异地开发是我市的传统,也是**的优势,加大对经营户进行法律、法规政策和实用技能提高的培训。三是围绕就地就业开展技能培训。加强与当地企业的联系,加强合作力度,根据企业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针对农村妇女多、外出难的问题,开展来料加工培训,使农村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四是围绕特色劳务输出,开展有针对性的转移技能培训,如出国务工培训,工业园区用工培训等。
2、调整培训结构。12月1日省政府在诸暨市召开全省“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工作经验交流会。茅临生副省长在会议上指出:当前的重点仍然要放在主攻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上,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培训工作的主要目标。从这两年培训情况看,我市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比重偏高,尤其是一些一两个小时的一事一训、以会代训,时间短、技术含量不高的培训占了很大的比例,长期以往将不利于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从2006年开始要调整培训结构,提高转移技能培训的比重,由2005年占全部培训计划的21%,提高到占40%。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农业专业技能培训的标准,提高培训质量,重点加强对农村种养业专业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产品贩销大户、农村经纪人等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