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XXXX年的XXXX元增加到了XXXX年的XXXX元,增长了XX.XX%,年均增长了X.XX%。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XXXX年的XXXX元增加到了XXXX年的XXXX元,增长了XX.XX%,年均增长了X.XX%。XXXX年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XX.X%。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制度逐步推开,“两个确保”得到进一步巩固,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XXXX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XX.XX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XX.X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XX.XX万人。劳动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单位职工由XXXX年的 万人增加到XXXX年的XX.XX万人,增长了 倍,年均增长了 %。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由XXXX年的XXXX元增加到XXXX年的XXXXX元,增长了X.XX倍,年均增长了XX.XX%。XXXX年有X.XX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从XX市的情况看,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会发展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求我们把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兼顾并重,使之共同发展。回顾改革以来的进步,先是从政治高于一切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这对我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起了巨大作用;后来是进一步强调经济增长质量,强调生活质量,强调新的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强调生态和环境美。现在一个新问题突出了,就是社会事业发展不能总落后于经济产业的发展水平,提出要关心公共管理、关心社会保障,关心健康事业、教育和文化等,要解决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相对失衡、与收入分配相对失衡、与扩大就业相对失衡、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对失衡、与体制创新相对失衡等问题。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仍呈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公共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社会救助体系、社会危机处理体系、文化事业体系等都相应发展滞后。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居民和农民的收入差距拉大,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就业压力增大,失业问题严重,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困难。对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这都充分说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和紧迫。
以人均GDP达到XXXX美元为标志,就总体水平而言,我们已经越过了解决温饱的发展阶段,逐步进入了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的新的发展时期。从国际经验看,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对各个国家都是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这期间,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化速度上升,人口大量转移,国土面貌日新月异,社会财富迅速增加。这是一个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急剧变动,具有持续的、巨大的增长潜力的时期。我们所处的这一时期又与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经济全球化及国际产业结构转移相偶合,形成了经济发展极为有利的条件。这就是中央所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既充满机会,也充满矛盾。我们以怎样的理念、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来驾驭这一至关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期,对我们的发展历程具有关键意义。
因此,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首先需要超越传统的发展观,树立新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解决经济社会诸多矛盾的基本原则,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是通过发展真正使广大人民群众受益的基本保障。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但社会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有机体”,经济增长不能代替社会发展。要摈弃单一地以GDP作为衡量发展的指标,倡导反映总体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其次,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多地关注健康、教育和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水平,满足百姓的需要。针对我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还没有达到百分之百、大学入学率还不高的情况,要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加教育投入,保障百姓的受教育权;针对在解决了温饱后百姓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欲望越来越强的情况,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百姓拿出更好的文化产品;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卫生经费投入,让百姓能看得起病。第三,要加快转变职能,将政府职能更多地放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如何为社会提供安全和公共产品服务,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服务等,各级政府需加以更多的重视。第四,要改革现有的领导干部业绩考核体制。从偏重考核经济指标,改变为考核综合性指标,摈弃片面以经济增长论英雄的政绩观。要把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的就业率、社会保险率、青少年的入学率、教育投入率、公共卫生和安全的保障程度、文化建设等,都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激励各级干部为民干事情、谋利益。总之,惠及人民大众的发展,必须包含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机会平等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真正满足人民大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需要,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民得到福利。这对XX来讲,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