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更新改造有新举措,迹地造林有新突破。为了保证林地面积的落实,首先从确保迹地面积不流失抓起,具体采取两条措施。一是通过收取更新保证金的办法,二是不更新造林不给采伐指标的办法不让采伐迹地流失。五年来,累计采伐迹地更新造林达30000亩,仅2006年一年就完成更新造林10000亩,在采伐迹地不流失、更新改造上有了新的突破。
经过多年的生态治理,我县环境有了三个显著变化:
一是天气质量有明显改善。我县境内有八大沙地、两大荒坡,生态环境脆弱,沙区人民饱受风沙之苦。沙田沙地老百姓有一句顺口溜说:“沙田人真是苦,每天进嘴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经过多年的建设,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沙进人退的趋势得到明显遏制。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达8.97以上,扬沙天气明显减少,昔日风沙弥漫的恶劣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
二是沙化土地得到有效遏制。我县地处嫩江沙地中部,科尔沁沙地边缘,沙地面积247万亩,占幅员面积的26.8。过去因为遭受风沙侵袭和沙尘暴危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粮豆薯平均单产只有72.5公斤,现在形成的区域性综合防护林体系使粮豆薯平均单产提高到233公斤。其中由于林网的庇护功能,粮食产量净增10-15。拓宽了沙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空间。经过多年的工程建设,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达8.97以上,沙化土地面积在逐渐减少,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近年来,没有再发生风剥地毁种现象,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使我县的农业生产由传统的掠夺资源、破坏环境的发展模式,初步扭转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轨道上来,为我县建设“生态名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草原退化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因为遭受风沙侵袭和沙尘暴危害,我县草原严重沙化、退化和碱化,平均亩产干草不足50公斤。以至于有些乡镇领导大声疾呼“风沙一日不停,人民一日不宁”。近些年来,随着我县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日臻完善,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现在我县草原亩产干草提高到近100公斤,草原产草量净增15左右,草原退化的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主要措施
1、领导高度重视,明确责任。为促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不断提档升级,县委、县政府强化领导机制,形成合力推进绿色生态建设的良好态势。县委薛书记高度重视林业工作,从省城学习回来,“五一”长假未休就对林业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在造林绿化工作中落实责任制,提出造林绿化“一把手”工程。由“一把手”负总责,成立各级造林绿化工程领导小组,层层签订造林绿化及森林资源消长目标责任状,把具体的任务指标层层分解,落到实处。为了上标准、上质量、上规格,又及时提出了坚持“五个一切”的造林令。即:在造林期间一切工作均应为造林绿化工作让路;一切工作的摆布要以林业工作为中心;一切支农资金要向林业倾斜;一切政府所有干部全部到造林第一线;一切职能部门都要为造林生产服务。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合力攻坚、全民参与造林绿化工作的良好氛围。
2、突出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地位,严肃考评制度。多年来,我县都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将林业工作纳入考核农村工作重点考核项目之一。由于责任清晰,目标明确,极大地促进全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县把造林绿化任务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对造林绿化工作完成好的单位给予重奖,以奖代投,鼓励先进,对所在单位的领导优先提拔任用;对完成造林绿化任务85-95、70-84及70以下的单位领导分别给予诫免谈话、待岗、责令辞职等组织处分。通过严格考核,奖优罚劣,进一步增强了全县广大干部抓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活化机制,广纳社会资金,经营形式多元化。为了找到适合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在__县的发展机制,我县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指示精神,开拓创新,进一步强化“谁造谁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发展理念,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和有意投资林业的个体业户的积极性。在林业生产上坚持多元投入,进行大胆改革。通过引资造林、林权改革和股份制造林等办法,有效解决了林业生产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近五年来引进造林资金500余万元,造林4万多亩。通过林业产权改革,把1100万元现有林地变为现金,全部用于林业生产,为造林绿化工作注入了活力。全县范围内除两个国有林场造林为股份合作制外,其余全部为个人所有。人们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三效合一”的认识有了全面提高,对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