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着力在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见成效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指针。要真正实现城乡食品药品监管协调发展,必须在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机制上下功夫。由于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形势较为复杂,加快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机制显得格外重要,必须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食品药品监管各领域、各环节的作用,建立协同作战、齐抓共管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才能做好农村食品药品监管这项工作。
一要防治并重,努力提高农村食品药品安全质量。全面开展以农村为重点的食品药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加大对不符合基本准入条件、管理差、质量安全无法保证的小作坊和无证照黑窝点的打击力度,加大对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销售和使用假劣药品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农村食品药品流通消费秩序。积极推进农村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加强食品药品质量检验、抽查力度,构建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网。食品药监部门要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综合监督、组织协调作用,组织成员单位开展节日期间的食品安全联合整治,确保群众饮食安全。要抓住农村医疗机构药品安全的薄弱环节,联合卫生部门开展医疗机构规范化药房建设,以此规范药品购销渠道,提高农村医疗机构药品质量;以农村食品安全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农村群性宴席报告制度、农村“乡厨”培训管理制度,凡就餐人数50人以上的农村群体性宴席均实行报告备案,报告备案内容包括:就餐时间、就餐人员、场地卫生条件、菜名清单、厨师健康状况等。乡镇政府要与行政村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促进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化、立体化,减少农村群体性食品中毒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要提高农村食品药品行业“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促使企业真正成为食品药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食品药品安全不仅需要政府的重视,也需要政府在如何提高企业自律意识上下功夫,运用市场规律,把企业对社会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真正转化为自我约束意识。政府监管部门要依据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强监管,规范企业生产经营,依法惩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稳定;教育和引导企业守法经营,强化自律意识;支持诚信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对生产、经营伪劣食品药品的,列入“黑名单”,向社会公布;对守法经营的企业要列入“红榜”,给予各种便利。把对食品药品行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适时举办各类培训,增强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制观念,强化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是食品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各企业负责人也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前的食品药品安全形势,经常组织员工学习国家有关食品药品安全的文件、食品药品有关法律、食品药监部门的有关要求、食品药品安全动态等,在食品药品从业人员中大力培育诚信意识,强化诚信责任,培养员工高尚的职业情操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从业水平,强化员工依法经营意识。
三要搭建农村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共享和技术平台。加强农村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建立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发布平台,加快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化进程,通过对信息进行归纳、汇总,及时向社会通报和发布,引导公众在对食品药品的选择中趋利避害。建立食品药品安全专家库和食品药品安全评估制度,共享技术资源,逐步形成统一、科学的农村食品药品安全评估和预警平台,增强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综合监管合力,及时分析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形势,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力争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建立假劣药品数据库、企业信息数据库、诚信建设数据库等,注重信息的汇总、分析、运用和共享。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的共享,不仅可以使各职能部门随时了解当前的食品药品安全形势,及时对农村食品药品安全进行动态监管,从整体上节约监管成本,也有利于政府部门及时做出决策,把突发的、潜在的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降至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