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立规章制度,明确各自职责
团队协作需要默契,而这种习惯是靠长期的日积月累来达成的,在协作初创时,还是要靠明确的约束和激励来养成,没有规则,不成方圆,冲天的干劲引导不好就欲速不达。所以,单位工作管理中,领导仅有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必须要积极引导并靠明确的规则来分工协作,责任具体到人,否则就会“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唯有如此,才能把大家的力量形成合力,利人又利己。反之,如果各自为政,则利己不利人,甚至损人不利己,严重阻碍组织的发展壮大。
好的领导制度是搞好班子团结的必要条件,但绝不是说有了好的领导制度就一定能够搞好班子团结。任何制度都是靠人来掌握、来执行的。因此,人的因素是决定因素。单位主要领导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靠思想觉悟、靠做事原则、靠人格的魅力、靠坦荡的胸怀来自觉维护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团结。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规范制度,让每个领导明确自己的职责,明确自己所领导的机构的职能,从而,在实际运作中形成既坚持原则,又互相尊重;既分工明确,又互相支持的良好工作氛围。
四、加强沟通、增进理解、形成团结共事的氛围
沟通是成功领导的核心因素,它可以通过悉心倾听去理解别人。花些时间去理解别人,远比替他“打补丁”或者纠正双方之间的误会所花的时间要少得多。一个单位主要领导间之所以产生误解,往往是因为沟通不够。要让每个领导感到肩负的责任,从而参与问题的解决,使他们沉浸在情境之中,浸润在其中,感觉到这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他们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当领导之间互相学习时,当他们聚焦于方法、机会和目标并去发挥创造性时,协作自然就产生了。所以,领导班子要十分重视建立领导之间沟通的渠道。
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定期和不定期的思想交流和沟通,有利于统一思想认识,及时消除误会和隔阂,化解矛盾,增强相互了解和信任,更好地合作共事。领导班子成员可以通过参加周例会和建立论坛等多种途径,让大家畅所欲言,加强交流、沟通思想,交换意见和探讨问题,互相帮助。要确保领导班子有足够的机会和时间进行思想碰撞,及时掌握情况,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减少工作磨擦,达成基本共识,形成团结合力,把各种不利于团结的因素扼杀在摇篮、消除在萌芽状态。
五、要注意干部整体素质的优化和提高
提高领导队伍的素质,这是搞好领导班子团结的基础,是进行工作管理的根本保证。如何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的素质呢?在强化管理的同时应该强化三个意识。
1.要强化局长的核心意识。搞好单位班子的团结,关键在于局长。局长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带头搞好团结。要有良好的民主作风,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在民主的基础上进行集中,不搞个人说了算。要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公道正派,按规定的程序办事。要胸怀宽阔,能够团结有不同意见包括反对自己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不争功矮过。要勇于负责,敢于正视矛盾,善于解决问题。 “一把手”要当“局长”,不当“家长”;要统揽而不包揽;要有主见而不主观;要敢决断而不武断。
2.要强化配合意识。班子成员要做到分工不分家;职能上分,思想上合;工作上分,目标上合;责任上分,重大决策上合。份内工作大胆负责不推诿,份外工作多关心,多支持,多建议。维护集体权威。
3.要强化责任意识。班子的每个成员,要遵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职,负其责,坚持原则,大胆工作,认真负责。
配备和调整领导班子,一定要坚持干部标准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对那些思想作风有突出毛病,闹不团结的干部,不能重用。要注意领导班子成员的性格、气质相容互补,刚柔兼济,取长补短。要全面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把领导班子建设成具有驾驭全局的能力,始终保持朝气和活力的坚强领导集体,建设成团结的班子、工作的班子、奋进的班子。充分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加快发展的合力,为全局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