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市小学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调查报告(3)
2010-06-17 16:51
三是德育活动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学校德育活动往往囿于课堂,学校,而很少考虑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里是如何成就良好道德生成的意识和能力,很少考虑学生道德的社会性体验,学生即使有一些机会参与社会活动,也仅仅是上街做好事,去福利院慰问等一些比较形式化的活动,而鲜有机会到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的环境中去亲身实践,去感悟生活,在亲身体验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今天的学生知行脱节,“假性认知”现象突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化的道德实践所造成的。
三、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对策
学校层面
(一)小学生人格化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应成为小学阶段德育的首要任务。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道德习惯是道德行动自动化的过程,是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个人品德的突破点,是品德发展的质变的指标。儿童时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也是最佳期,也因此,小学生人格化习惯的培养应成为小学阶段德育的首要任务。
之所以提出小学生人格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是针对以往学校过分注重技能化的行为习惯培养的弊病,技能化的习惯学生虽然也能使学生养成习惯,但学生往往缺乏内心的认同与热情。什么是人格化?就是发自真心的,真心诚意的。具体地说,就是在习惯培养过程中,应当以健康人格为核心目标,注意观念与情感的培养,使孩子对每一个好习惯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晓之信之践之。如何培养人格化习惯?
1、 良好习惯培养统摄在人格教育中,以健康人格的培养为指向制定学生行为习惯的基本规范。
2、 采用柔性外控机制促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人格化好习惯。
(1)潜移默化的榜样教育。
(2)有效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积累
(3)目标明确的训练、强化
(4)细致而人性化的人格化好习惯评估方法
3、 努力培育自主内控机制引导学生养成人格化好习惯。
(1)尊重学生权利,引导学生自主制定人格化好习惯养成目标,决定养成方法。
(2)加强人格化好习惯养成的自我规划、自主实践、自我控制。
(3)强调人格化好习惯养成的自我体验、自我监督和自我鼓励。
(4)注重学生对人格化好习惯养成的自我评价、自我调控。
(二)弘扬民族精神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应成为小学阶段德育的主旋律
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应成为小学阶段德育的主旋律。通过体验教育组织引导少年儿童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获得民族精神的真切感受,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少先队队礼的内涵扎根于幼小的心灵之中,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的一代,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一代,爱好和平的一代,勤劳勇敢的一代,自强不息的一代,富有朝气和激情的一代。重点可开展以“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做个了不起的中国人”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了不起”系列活动,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让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三)“体验中的教育”——在实践中育人应成为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
让少年儿童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是“体验教育”。德育不能没有“体验”,首先因为道德素质必须经过内化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内在特征,成为个性的一部分。而内化必须在反复的体验中才能形成。其次因为少年儿童正处在成长发展的特别时期,由于人生的阅历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较浮浅的层面,更多的是感性的、直观的、形象化的东西。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感悟生活,在亲身体验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体验中的教育”有以下两种操作思路:
关于XX市小学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调查报告(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