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停产关闭破产企业的核心问题,就是企业发展陷入困境,难以生存,有的“濒临死亡”或“已经死亡”,各种矛盾和问题比正常企业更为突出,更为尖锐,有时还容易激化,引发群体性或突发性事件,导致企业党建经济基础薄弱或失去经济基础,开展工作“难上加难”。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停产关闭破产企业党建工作主要有“三难”:
(一)思想认识难到位,存在普遍困惑、疑虑和畏难情绪。有的认为“企业经营正常时,党的工作尚难做好,现在企业停产关闭破产了,党建工作就更难了”;有的认为“企业生存、职工吃饭等现实问题都解决不了,加强党的建设干什么”;有的认为“企业破产,党组织解散,人都找不到,怎么抓党建”;有的认为企业停产关闭破产是大环境造成的,“无可奈何花落去”,工作再努力也枉然,“等靠要”思想严重;还有的基层党委片面理解和执行党和国家关于国企改革的方针政策,对小型企业特别是困难企业“一卖了之”、“一租了事”,忽视和放松了企业党的工作。
(二)党员教育管理难度大,发展党员出现断层。企业停产关闭破产后,职工工资不能正常发放,职工和党员被迫下岗分流自谋出路,党员教育管理出现许多问题。一是多数停产关闭破产企业党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无力管。有的党组织负责人本身也面临下岗转岗、另谋生路的危机,根本无心顾及企业党建工作;有的有一技之长或懂管理、懂经营的党组织负责人也远走高飞;即使在的,面对大量矛盾和问题,受精力、人员、经费等制约,也束手无策,甚至放任自流;虽然有的企业根据党员的分布状况,将组织关系转至党员居住地,但企业党组织与街道、社区党组织协调衔接不够,有的不愿接纳“外来党员”,即使接纳,也不积极履行管理职责。二是停产关闭破产企业党员分散、流动大,无法管。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重新就业、忙于生计上,有的长年外出务工,不与组织联系;有的成了个体工商户,“一心一意谋生路”;有的在非公有制企业另谋职业,不愿暴露自己身份;加之,有关职能部门教育管理滞后,没有及时根据党员分布状况调整党组织设置,导致停产关闭破产企业多数下岗分流和离退休党员成了无组织管理,无活动经费,不过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的“两无、两不党员”。三是由于受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和党组织软弱不力以及企业职工思想多变、信念摇摆等因素影响,企业党组织失去吸引力,导致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新党员方面出现“断层”,绝大多数企业多年未发展党员。四是党费收缴难。由于企业停产关闭破产,无正常收入来源,有的党员生活困难,“吃饭”都成问题,党费不好收;有的进入非公有制企业打工谋生,但党费收缴“无法可依”,基数难核定,无法收;有的外出务工,长期不归,收不到。
(三)自身建设薄弱,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难。在停产关闭破产企业中,部分国有企业党务干部或党组织班子成员政治业务素质不高,有的对企业生产经营失去信心,对开展党务工作存在畏难情绪;有的对解决党员职工的生活困难或不闻不问,或无能无力;有的党组织活动单调空泛,枯燥无味,活动场所、活动经费等基本条件得不到保证,企业党组织软弱无力,党的工作难以开展,导致出现“党的组织散了,党的活动停了,党的作用弱了”的现象,难以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一些党员党性观念和在党意识不强,不愿参加组织生活,不愿履行党员义务,有的党员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较低,生活无着落,精神不振,有的认为企业停产关闭破产了,一夜之间由“领导阶级的一分子”变成“被抛弃的孩子”,失落感和抱怨、抵触情绪较重,甚至有的要求退党,党的先进性难以体现,作用很难发挥。
停产关闭破产企业党建工作出现上述问题和困难,既有受国家政策、市场环境重大变化的影响,又有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管理不力,机制不活等因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根本的在于各级党委和企业自身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企业生产经营正常时,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现象,企业停产关闭破产陷入困境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有的等待观望,成天埋怨;有的束手无策,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有的干脆弃之不管,导致党组织设置滞后,党员教育管理“退化”,思想政治工作乏力,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弱化”。本质上是党员的先进性存在不少差距,难以体现和实践“三个代表”。由于工人阶级状况、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分配等发生重大变化,使停产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党员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及个人身份,呈现多变性特点,且主要精力用于就业谋生,导致不少党员职工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组织纪律观念淡化,党性观念减弱,在党意识退化,必将给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极大不便和一定难度,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难以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