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创新机制,形成大教育大培训的保证体系。形成大教育大培训局面,需要全社会关心,需要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并投入必要的财力、人力、物力,给予大力支持。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保证大教育大培训健康有序地开展。一是完善长效责任机制。开展大规模教育培训,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建立长效责任机制,保证常抓不懈。一是要建立领导抓教育培训的责任机制。各级党委要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到本地、本部门工作的重要日程,认真研究和部署。要成立相应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组织,建立各级党委书记是抓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书记是抓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体系。在此基础上,要把各地各部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到党委工作目标责任制中,作为考核党政主要领导工作实绩和评价领导班子是否优秀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各级领导干部在思想中树立不抓教育培训就是失职,抓不好教育培训就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二是要建立职能部门责任制。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担负着牵头抓总的职责,要根据本地干部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制定中长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明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方式方法和管理措施等,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章可循。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运用组织手段搞好学员的选调,安排好培训班次,保证参加教育培训的人数。要根据培训规划要求,精心安排课程,加强教学管理,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师资水平,提高办学质量;纪检、组织、宣传等相关部门,要从各自部门特点出发,履职尽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开展大规模教育培训的整体合力。二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广大干部是教育培训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态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培训工作的成效。而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调动广大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一是要实行干部在职学习学时学分制。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干部“应当经过党校、行政院校或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五年内累计三个月以上的培训”的要求,借鉴国民教育管理实行学分累积制的经验,制定教育培训学时学分制。把干部在职自学、正规化培训、短期培训及学历教育等干部教育培训的四个主要方面的内容,用具体的指标进行量化。明确培训对象在5年中应参加培训的学时,并按年度分解,一年一通报,记入学习档案,以完成年度学习目标,最终实现5年培训目标。这种管理方法,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实现大规模培训的平衡开展。二是要坚持计划调训制。按照每年培训五分之一的要求,确定每年应参加教育培训的人数及具体人员名单,并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每个参训人员所在单位和学员手中,便于参训人员所在单位统筹安排,早作准备,也能够保证培训人数。三是坚持奖惩制度。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为每名参加教育培训的干部建立学习档案,并将学习成绩和学习表现逐年记载。对学习成绩合格的,要颁发《干部在职学习合格证书》;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干部调整时优先考虑使用;对学习成绩较差的,要进行通报批评,进而在广大干部中形成讲学习、求进步、争培训的良好氛围。三是完善投入保障机制。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干部教育培训是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生产性投入。因此要严格推广干部培训专项资金保障制度。对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要有适当比例保证各项教育培训工作日常运转,特别是在师资力量和教学方式上要保证。
4、充分发挥党校教育培训工作的主阵地作用。党校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中青年干部这项重大任务中,党校是干教工作的主渠道,肩负着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要使干部培训主渠道的党校教育发挥其重要作用,主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⒈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党校办学条件。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党校教育要与建设经富民强市的经济发展思路相适应,必须改进现有的教育教学手段和基础设施。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进党校教学手段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为此,财政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核定和拔付党校运转所需的经费,以保证党校教学、科研、教师进修、图书资料等需要,力求改善党校办学条件。⒉要加强党校师资力量建设。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各种有效途径,包括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对现在的教师建立培训进修和激励制度,要大力支持和帮助学校认真做好教师培训和选调工作,从社会各界广招有志于党校教育事业、政治理论水平过硬,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人才到学校工作。⒊要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加强适应性培训,努力培养出一大批适应地区经济发展,业务能力强,工作效率高的复合型人才。党校要发挥其主阵地作用,必须按照“按需办学、按需施教”的原则,开拓创新,主动、及时、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在认真完成规定的培训任务的前提下,要满足多方面的培训要求。⒋要充分发挥市委党校的纽带作用。市委党校要协助基层乡镇党委,建立和加强基层党校的建设,要积极为基层党校培养人才,选派优秀教师经常性地为基层党校授课,指导乡镇党校工作。以帮促学,充分发挥乡镇党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