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旧城改造”误区,造成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性的破坏。在过去一段时间的“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脱胎换骨”改造方式,使一些历史文化遗产不复存在。现在还有一些人对古代创造的成就看不到价值所在,在保护和建设中,往往以现代文明冲击古代文明,使一批负载着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信息的建筑,许多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物古建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不具备文物价值的复制品、假古董。
3、经费严重缺乏,队伍不足。由于经费的严重缺乏,@@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十分艰难。由于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资源很多,涉及面很广,仅历史文物保护一项工作就十分繁杂,而市文物办、市博物馆及考古队等人手有限,各区乡镇这方面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几乎没有,无法对这一工作实施有效管理。关于开发经费,从目前来看,该市的投入是较为有限的。这与@@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投入不够与领导的观念问题亦有关联,主要认为在这方面的投入不能立竿见影,难以立即创造效益。同时历史文化资源的管理体制不顺。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人类的财富,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十分重要。但管理所涉及的政府职能部门较多,如市文物办、市旅游局、市文化局、市园林局、城建委等及各区、乡、镇政府,政出多头,难以协调。
4、依法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观念淡薄。@@市许多历史文化资源在经济建设过程遭到人为的破坏,即所谓建设性破坏,这类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行为人、领导干部的文物保护观念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相关。特别是有的明知我国有文物保护法,省市均有文物保护实施办法,却不依法办事,有法不依,长官意识,权大于法,目光短浅,致使许多历史文化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5、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经济建设压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市一直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城市,在经济建设中,没有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去加以指导,只求经济效益,以经济建设为借口,不考虑历史文化资源在物质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两者成为对立的矛盾而无法协调,从而造成历史文化资源的大量损耗。
三、加快文化名城建设、促进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文化名城建设是@@市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载体。要通过艰苦不懈的努力,推进各项文化事业竞相发展,文化设施建设得到改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文化事业初步繁荣,基本形成具有@@特色的大文化发展格局;力争把@@市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完美结合,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全民素质优良、社会文明进步、教育科技发达、文化事业整体水平较高的历史文化名城。要实现上述目标,当前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科学规划,调整布局,进一步完善文化名城建设机制。一是通过城市规划和建设,把城市功能、城市环境与城市文化形象有机统一起来,体现文化内涵,提高城市设计和建设的文化品位。二是通过科学规划,适度超前,提高品位,努力把@@市建成浙闽赣边区县市文化集聚、辐射中心;同时结合经贸活动和积极举办重大文化活动,与现代传媒相结合,扩大影响,提高辐射力。同时要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力争在机制和体制上有所突破。一要结合政府职能的转变,改革文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领导方式,加快国有文化企事业的改革步伐。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档案馆等公益性机构,作为非营利性机构,财政予以重点支持;剧院、艺术表演团体、游泳馆、娱乐公司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采取租赁制、承包制、股份制和拍卖出售等方式,逐步实行企业化改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核算单位。二要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创新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类文化人才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创办民营文化企业,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三要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积极探索以市场运作方式发展文化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