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家庭经营方式及收入结构的调查(22)

2010-06-17 18:56

4、农民素质制约。当前,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对户营经济发展存在自我制约。表现在:一是文化水平低。在农村学历较高的多数都外出发展,没有几个人愿意留在农村,大多数农民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榆林镇林荣村,有农户694户,人口3228人,有高中毕业生18人,其中15人在外地经商,初中毕业生73人,在家种地的只有10几人。不难想象,以这样的文化水平怎么能接受和掌握新事物、新技术,又怎么能够应对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二是思想保守落后。粮本位、小富即安、老守田园、重生产轻销售的小农经济意识仍然很重,缺乏创新意识和敢闯敢干的精神。三是市场经济能力欠缺。农民普遍不具备把握市场脉搏的能力,对市场的判断缺乏准确性和预见性,他们也知道什么挣钱种什么,什么挣钱干什么,但这个“什么”到底是“什么”,许多人不知晓,因而也不能主动出击,而是看到别人挣钱了才去做,跟着市场屁股转,别人挣钱自己赔钱,一哄而上,一哄而下,这是户营经济发育不快的根本因素制约。四是传统品质渐失。老一代农民身上具有的互帮互助、吃苦耐劳、自力更生、集体意识强、责任心强的传统优良品质在当代农民身上已逐渐丧失,而这些品质对户营经济的发展实际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不起眼的现象就能说明问题,20年前每到冬闲季节,屯间路旁挑挑捡粪的农民随处可见,而现在宁可借钱买化肥也没有几个人去捡粪。相当一部分贫困户躺在政府怀里要救济,而不去自谋出路。政府组织劳务输出,一些人钱少不干,活累不去,宁可呆在家里。领了直补资金去买酒喝,打麻将,而不去扩大再生产,这种现象虽是少数却不能不让人痛心。从积极的方面看,那些从事多元经营、收入较高的农户,除了头脑灵活外,无一不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自主致富的毅力和本领。

5、科技制约。农户传统的单一种植经营模式是粗放落后的,科技含量低,向兼业、专业经营模式转变对科技的要求越来越高。如种植经济作物、从事养殖业生产或外出打工都要求农户具备相应技术,一些特别的经营项目技术要求则更高。而目前农户经营的项目普遍科技含量不高,绝大数农民不掌握适用新技术,不懂、不会是调查中经常听到的回答。缺乏从业必备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导致经营风险加大,使得许多农户在新的经营项目面前望而怯步,不敢涉足新的经营领域。

6、市场制约。从有形市场看,主要是市场载体建设滞后。有形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数量偏少,显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农产品交易需要,更不能反过来去牵动农户增加新的生产经营项目。从无形市场看,有三个制约因素。首先是品牌化步伐慢,“三有三缺”问题仍然存在,以品牌带产业、拓市场的能力不强。其次是市场信息不畅,特别是在市场和农户间的信息传递上存在瓶颈。再次是市场中介发育慢,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少,规模小,组织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中介作用不强。

三、加快户营经济发展的措施

加快农户经营方式转变,优化农民家庭收入结构,促进户营经济发展,乡村两级应充当主要角色,相关部门也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1、推进农业产业化。某些产业已初具产业规模,特别是亚麻产业化架构正在形成,而其它产业均未形成产业化形态。加快产业化进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目标定位很大,但我们可以根据产业发展的现状,从现实需要入手进行破题。一要抓龙头企业建设。这是产业化的核心。要在全面优化投资环境上下功夫,重点在企业落户、税收、征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提供服务。东金集团落户康荣乡建立鲜食玉米基地是一个成功范例,东金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1亿元,目前已投资近6000万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亚洲第一甜糯玉米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作为产业龙头,这是一个富乡富民的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财政贡献相当可观。而该公司从农民手中租赁耕地5344亩,农民每亩地年均获租赁费170元,相当于种植玉米的收入,同时,这些农民又受雇于基地,从事生产作业,人均收入千元以上,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在企业引进过程中,县、乡两级为企业做了大量工作,多次跑省相关部门争取来了井、路、农机等基础设施扶持项目。此外,乡、村及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的辅助性工作,方使企业放心入驻并较短时间内投产达效。明年,公司还将扩大基地种植面积。这些经验是值得总结借鉴的。在龙头企业建设途径上,可以采取引建新龙头、挂靠域外龙头、扶持壮大现有龙头三种方式。引建新龙头,象平山的万寿菊加工、红星乡在建的糠醛厂、兰河乡在建的民猪屠宰加工厂等效果都是不错的。挂靠龙头也是一种现实选择,我县玉米等产业资源具有相当规模,可以在挂靠上寻求出路。扶壮现有龙头企业显得比较紧迫,很多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企业声誉都很不错,但囿于规模、实力所限,难以对基地农户产生大的拉动作用,象北安的隆盛河小米、红光华实速冻糯玉米、雪豆、远大金福黄花大鹅等都属此类,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在加强扶持、引导推动上做些文章,使其尽快做强做大。二要抓基地生产。基地生产比较重要,因其对户营经济转型起着直接的牵动作用。如果从见效快的角度讲,目前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培育大户和专业村、屯。大户具有带动示范作用,进而可以发展成专业村、屯,再进一步辐射即形成基地规模。红星乡新星村徐万昌屯,过去因地不打粮是新星村最穷的屯,人均收入不到600元,后来在常兆明、户文江等农户带动下开始养猪,发展成养猪专业屯,现在全村100户有70多户养猪,有存栏母猪200头,大户丁伟年出栏商品猪百头以上,最少的户也超过30头,去年人均收入达到1000元。而兰河乡长红村是典型的养猪专业村,全村910户有343个养猪户,年出栏商品猪4800头。象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农民增收效果十分显著。培育大户要把握好几个主要环节,培育对象要选择那些思想解放、能吃苦耐劳、有发展意愿的农户;扶持项目要选择农户易于接受掌握的种、养、劳务等项目;培育方式重点在信贷、技术和信息上给予扶持。适宜的目标定位可以是,一年内专业户达到“百村万户”,五年内专业村、屯比例达到50%,如果发展顺利,十年内全部实现专业化。另一方面,调整种植业结构。单一种植户收入较低,但通过调整好结构仍可实现大幅增收。可以做一下比较,玉米亩纯收入150元左右,而水稻450元,瓜菜600元,烟叶530元,粮经收入比分别是1:3、1:4、1:3.5,差别很明显。长江乡长江村七家子屯,是一个只有30多户的小屯,以前由于盐碱地不打粮,农户十分贫困,如他们自己所说,住的是土坯房、有吃没烧。1982年后开始种植水稻,去年种植面积达到900亩,农户收入大幅增加,现在全屯农户都住上了砖瓦房,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屯。当然,调整种植结构不能是政府一厢情愿,历史经验看行政命令是无效的,要根据市场需求等方面去引导农民、扶持农民,乡、村两级和有关部门要在资金投入、技术、市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收购等方面提供必要帮助,进行引导性调整。过去我们对水稻种植的扶持,以及前面提到的平山的万寿菊种植等,其经验都是可以借鉴的。三是理顺产加关系。产加关系不理顺使产业风险加大。从全县看,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产加关系是松散的,连结不密切,企业往往只顾一己之私,而损害农民利益,最终导致基地萎缩,企业无米下炊,长此以往必然毁掉产业。以亚麻为例,薄弱环节是种植基地问题,尽管政府给予了诸多扶持,2004年政府拿出补贴资金220万元,2005年为260万元,但如果不解决企业让利于民的问题,基地的稳定难以保障,其原因在于用计划的手段去抓市场难以建立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合理的产加关系应该是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在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建立起紧密连结的契约型关系,订立产销合同,并由法定的行政主管部门保障它的一贯性、严肃性,实现企业与农户的互惠双赢。

关于农民家庭经营方式及收入结构的调查(2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市场调查报告--本土品牌主导中国广告市场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