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突出发展劳务经济和非农产业,开辟农牧民增收新领域。
一是大力培育新型农牧民。按照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信用的新型农牧民要求,加大农牧民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牧民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大力实施“阳光工程”、“一户一技工”等培训项目,着力提高农牧民从事二、三产业和外出务工、创业能力。围绕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条件支持农牧民从事个体商贸、餐饮旅游、交通运输、宾馆服务等,充分发挥农村自然资源和特色民俗文化,发展“农家乐”“牧家乐”等特色旅游及休闲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二是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创收。坚持把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非农收入作为实现农牧民持续增收的突破口,不断开辟增收新领域。围绕短期和长期转移两个方面,组织农牧民广泛参与城市建设、矿产品开采、农作物收割等季节性劳务活动,实现就近就地转移一批。今后,凡在我市实施的建设项目、服务项目和工业企业,都要创造条件优先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积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促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走出土地,实现长期转移就业。切实抓好劳动力转移务工后的跟踪服务,形成稳定的劳务输出合作关系,确保转得出去,就得了业、挣得上钱。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抓住国家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政策机遇,加强水、林、路、电等基础建设,逐步改善农村生产发展条件。当前,重中之重是全力抓好克孜加尔水利枢纽工程和西水东引工程两个重大项目的实施;加快乌拉斯特、合仓等一批控制性水利工程的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大力推进塘巴湖、东方红和工农兵等水库和重点水利枢纽除险加固,并扎实做好现有水库的安全鉴定工作,加快哈拉布宫牧区水土开发,争取早日发挥效益。按照“以水定地、以地定户”的原则,把牧民定居作为全市最为迫切的民生工程,全力推进牧民定居工作。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大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渠系防渗清淤工作。进一步加强现有灌区防渗改造,积极推广节水农业。以“新村杯”建设活动为契机,加大投入力度,引导农牧民积极投工投劳,开展乡村环境整治,重点抓好农村安全饮水、乡村防洪、道路、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基本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
六、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一是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按照“城办中学、乡办小学、村办幼儿园”的模式,加快教育资源整合,调整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大力普及农村学前“双语”教育,实施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提高农村“双语”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大乡镇场卫生院、村级卫生室建设力度,着力改善农牧区医疗卫生条件,向农牧民群众提供方便有效、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巩固和发展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积极推进农村防病改水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农牧区饮用水质量。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进优生优育,大力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持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三是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加大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和文化队伍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积极推动以文明乡村、“十星级文明户”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发展农村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继续推进“村村通”工程,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水平,全面推进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大力实施“东风工程”、“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家电下乡”工程、“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四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做到应保尽保,不断提高补助水平和保障标准。建立健全社救助机构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加快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发展农村老龄服务,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