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研报告(2)

2010-06-17 19:48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认识不够到位,农民参合率仍然偏低。XX县农民参加新农合人数只占农业总人口的55.4%,在全国、全区各试点县中是比较低的。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部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不高。部分村干部甚至个别乡镇干部对推行新农合的目的、意义缺乏了解,对开展工作信心不足、热情不高。二是许多农民对新农合不信任。这些农民对新农合制度能否长久执行下去,各项政策能否真正兑现,经费会不会被截流、挪用、贪污或私分,实施过程中有没有凭关系、走后门,在报销范围和额度上是否因人而异等都有顾虑,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而不参合。三是一些农民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济意识不强。他们认为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低,参加的意义不大,或认为全家人身体都好,交了钱也不会花在自己身上,只是白作贡献。

  2、补偿规定不尽切合实际,服务质量欠佳。目前正在执行的新农合制度中,一些补偿标准还不尽合理,主要是自费药品过多,起付线偏高,致使统筹资金沉淀过多,受益患者得到补偿的金额有限,与广大农民的期望相差较大。到今年11月20日止,为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的比例为21.3%。住院医药总费用的报销比例为20.4%,低于全国24%的平均水平,门诊补偿报销的比例为38.7%。调查问卷显示:49%的农民首选在个体诊所处看病,只有34%的农民首选在乡镇医院看病,而首选县级以上医院的只占17%。农民宁可在个体诊所处看病而不愿去大医院(指乡镇以上医院,下同)治病的原因:一是所获得的补偿与支出相差太大。普通小病,在个体诊所那里一般只需几元至十几元钱,而到大医院则要花费数十元,甚至一百几十元,还要来回车费,扣除报销补偿外自己所花的钱仍然要比在个体诊所看病多得多。一些比较常见的小病,到大医院治疗常被医生要求做各种检查、化验,小病当大病看。二是个别医生开药不负责任。个别医生对开自费药的规定不熟悉或解释不到位,不告知农民能否报销,有的甚至不负责地把一些不能报销的药都说成能报销。三是不住院得不到报销。一些慢性病或“小病”患者,需要经常服药治疗、开销大,在门诊治疗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住院治疗,若要获得较高比例的报销就必须住院,但住院花费又太大,也很麻烦。四是部分医院或医生的服务态度不够好。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在问医时难免词不达意,个别医生表现得很不耐烦,有的甚至还很粗暴,比起个体诊所医生的服务态度来相差很远。

  3、程序不够简便,转诊制度烦琐。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民群众对两项报销规定反映相当强烈。一是所有报销只限于户口所在地的乡镇合管办办理。如果不是在本乡镇卫生院看病,必须在看病医院和乡镇合管办来回跑好几趟,报销得到的钱还不够来回的路费。XX县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大县,外出经商务工农民异地住院治疗,办理报销比较困难。二是转院治疗困难。一些病人希望到条件较好和医疗水平较高的上级医院治疗,但转诊手续很难办理。许多农民为了不延误病情,只好自费转诊治疗。转诊规定缺乏灵活性,加重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4、县级财政负担重,管理运作难度大。参加新农合是自愿的,但就全县而言必须要达到50%以上的参合人数后才能实施新农合制度。XX县为了发动农民参加新农合,保证有足够比例的参合人数,分别组织了2300多人的县、镇、村三级工作队,分片包干负责,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县财政对参保对象要承担补助资金和县、乡镇两级合作医疗工作机构的运转经费,等于县财政多了一项巨额支出,而且这项支出是刚性的。该县财政本来就非常困难,随着新农合的推行和发展,财政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目前,该县财政仅拨付了9.55万元的配套启动资金,县、乡镇农合办的办公经费不足,条件简陋,没有工作用车,特别是没有实行计算机联网,大大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降低了工作效率;乡镇一级合管办机构的编制和经费没有落实,各项任务全部由乡镇卫生院负责,负担加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研报告(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