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农信随着近几年的改革发展,经营成果显著,经营实力明显增强。在此期间也积淀了很多优秀的文化因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三农”服务理念,进一步巩固了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主导地位。然而,在面临当前多变的经济和金融形势,我们既要经受整体经济环境带来的严峻考验,同时也要迎接逐渐拉开战局的农村金融竞争局面,如何使通化农信走在竞争前列,实现自身不断壮大,是需要我们科学分析、理性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理性分析当前经营形势
(一)现有的经营成果
1.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基础雄厚,有效支持辖域内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2.服务环境得到改善。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自深化改革以来,一直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也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这也为我们奠定了雄厚的客户基础。针对金融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客户提出的更高要求,通化农信进一步完善服务理念,按照省联社的统一部署推行了企业文化,将视觉文化、理念文化和服务文化提到了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的日程上来,增强了与同行业的服务竞争力。
3.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和吉卡的发行推广,成为了农村信用社的历史性转折。2007年全省实现了通存通兑业务,于年末面向社会公众发行了吉卡,大大的增强了农村信用社在金融行业的竞争实力,尤其是全省免收手续费和银行卡年费,成为了有力的竞争优势。
(二)面临的金融环境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国家根据宏观经济的增长形势以及物价消费水平的变化情况,不断调整经济、金融政策,由年初的“双防”到年中的“有保有压”,以及最近的“保经济增长”政策,对农村金融及整个金融行业带来了深重影响,尤其是当前的“金融海啸”给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与挑战。
1.金融危机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的影响。各国正在全力制定出台新政策,以应对金融危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国际间通过会议协商、对话交流等方式积极合作,最大限度的减少本国经济损失。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遭受重创,近几个月的GDP增长相对缓慢,部分企业关停倒闭,员工流离失所,这些现象的发生都间接地影响着农村金融,不利于我们的资金组织、贷款投放及到期贷款清收工作,更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稳步、健康、持续的发展。
2.农村信用社的传统存贷款业务盈利空间不断缩小。央行领导易纲前段时间曾表示,经济周期波动、货币市场逐渐放开、利率市场化这三个方面使得金融形势更加严峻,传统存贷款业务盈利空间正在逐渐缩小。存贷款业务是我们通化农信的主营业务,为整个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盈利空间的缩小不利于我们大幅利润的提升,同其他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也得不到增强。
3.农业银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村的长驱直入,为通化农信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由于国家农村金融政策的放松与调整,邮储银行和村镇银行已在吉林省内的不同地区挂牌成立,其中通化县内就成立了融达村镇银行。加之农业银行的反哺,使得昔日平静的农村市场,现在变得沸沸腾腾。
4.成立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信用社的未来发展趋势,为通化农信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几年来,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纷纷按照银监会和相关部门的要求,达到既定指标,组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目前全国已成立了15家农村商业银行,主要出现在经济发达的省、市,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2月18日,九台市农村商业银行将要挂牌成立,成为东北三省的第一家。
二、应对竞争及未来快速发展的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过去几年里全市六家联社相继完成了以县联社为一级法人的改制工作,初步完善了法人法理结构,建立了吉林省农村信用社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经营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从当前的情况看,通化农信的法人治理和产权明晰工作进展顺利,但又不乏有需要进一步深化的地方。一是按照省联社的统一安排部署,完善“三会”制度,明确划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之间权力、责任和利益。二是进行清产核资,对模糊的资产认真界定。通过提高入股门槛,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局面,增强其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其“合作、守信、服务、互惠”意识,要积极动员富农、城镇个体工商户、个体承包户和私营业主取得社员资格。三是正确认识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励与约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法人治理结构中,正确认识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一个重要的话题。经营管理上要倡导走市场化机制,同时要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和短期行为,构建多元化的激励与约束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