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县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3)
2010-06-17 20:47
由于这些思想的存在,导致团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的有关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近年来,上级团委制定下发的关于团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的政策性文件比较多。但从实际情况看,有一些文件贯彻落实情况尚不尽如人意。从现有的团干部队伍建设的政策内容看,主要表现为:团内文件比较多,党团联手文件比较少;原则性意见比较多,实施细则比较少;贯彻要求比较多,执行不力时处理办法比较少,从而导致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权威不够、规范不清、职责不明、处罚不力。
《党章》及有关文件规定:"团的委员会书记,是党员且适宜的,应吸收参加同级党的委员会;是党员尚未进入党委会的,可以列席同级党的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的会议"。但据问卷调查反映,是党员的团委书记中,大多数都不是同级党委委员,据统计,是党员的团委书记中,能每次或经常列席同级党委会的团委书记仅占10.5%。
文件规定:"党委会每年两次听取团委工作汇报,研究团的工作",但据问卷调查反映,每年研究团的工作仅一次甚至少于一次的党委占到32.0%。
文件规定:团委领导班子“应每年召开两次民主生活会”,但问卷调查反映,32.9%的团委一年只开一次民主生活会,24.7%的团委有时候一年也不开一次,甚至从来不开。
同时,我们发现,团干部从事团的工作的时间经常得不到保障,专职团干部"专职不专用",兼职团干部兼职过多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乡村机构改革,人员压缩,因而配备的团干部兼职过多,严重影响了团的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在改制过程中,一些企业撤消团委机构设置、将团委合并和归属于其他部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二)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在培养选拔团干部上出现的困难,还表现在一些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1、团干部队伍"出入口"缺少畅通机制。入口不畅,不能从全社会范围广泛择优。目前我县县直单位中层干部和乡镇、街道及县级机关干部年龄结构也明显偏大,这种状态,在很大程上制约着团干部的来源。过去我县团干部大体上都是从行政干部、企事业单位干部、选调生、复退军人、初高中毕业生中选拔,这种形式缺乏竞争择优机制,使优秀人才难以进入团干部队伍。近几年来,因推行公务员制度,准备机构改革,受身份、编制等限制,团干部队伍的入口基本堵死了,这样团干部队伍老化的趋势日益严重,全县机关、村级团干部队伍年龄呈上升趋势。出口不畅,成为团干部成长的制约"瓶颈"。由于一些优秀的团干部不能适时进入领导岗位,使他们不能有效得到锻炼,影响了他们的成长。我县有一名党委委员、团委书记从事团的工作竟达8年之久。团干部的转岗输送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调查中发现,团委领导班子中,除了36.4%的团干部转岗愿望比较迫切外,还有38.7%的团干部感到本单位团干部转岗很困难,即使转岗安排也不是很好。
2、培养教育上缺乏多渠道机制。目前对团干部的培养教育主要分两大块,一是理论业务素质的培养,二 是实践的锻炼。对于理论业务知识的培训主要是各级各类党校的中青班、培训班。 目前党校的中青年班教学方式与学员的知识结构、岗位的实际需要及形势的发展有较大距离,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实际效果没有预期的好。实践锻炼仅限于上挂交流,且刚刚起步,力度不大,满足不了我县团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各级各部门就如何提高团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平时多分派急、难、险、重的任务,让他们在实际岗位上增长才干考虑不多。
3、后备干部的使用上缺乏备用结合的机制。团干部后备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造成后备干部青黄不接,人才贫乏,在不少村和县直机关,出现了“非党非团的假书记,年近半百的老书记”的情况。在选拔后备干部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选拔轻培养的倾向,有备用脱节的现象存在,由于备而不用的比例较高,对未来后备干部的培养教育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关于xx县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