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2)
2010-06-17 22:31
4、有的村干部工作方法落后,村级组织的作用难以发挥。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实行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扩大了农民的自治权利。这两次变革对农民的思想解放起了很大作用,同时使农村党支部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工作重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有的村组织的组织功能、村干部的行为方式却滞后于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在工作方法上,行政命令的多,主动服务的少;在工作内容上,征收税费的多,指导农民致富的少;在组织活动上,机械单调的活动多,生动活泼的活动少。带来了干群、党群关系不够融洽,党员组织观念淡化,支部威信下降。造成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从领导工作本身来讲,大都与基层组织、基层干部思维方式仍停留在“一言堂”阶段,管理方式仍沿用“里外一把手”传统套路不无关系。
5、有的村信息渠道不畅,村干部决策容易失误。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短缺经济转向农产品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出现了农产品卖难的现象。面对市场,农民对种什么、养什么把握不准,多数农民由于受到技术、资金、劳动力价格等因素的制约而不能参与市场竞争,他们渴望得到干什么、怎么干的信息,渴望得到销售上的便利和收益上的保障。然而,村干部由于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影响其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由于长期工作在基层这样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影响其视野;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生活条件相对落后,获取信息的渠道小或不畅,致使信息滞后,影响其决策的准确性。这些因素造成村干部对市场经济体制的适应性不强,影响了基层组织的工作水平。
三、解决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
1、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要选好“领头雁”。
班子建设首先是选好人。要把党内民主与走群众路线结合起来,把素质高、能力强、群众拥护的党员选为“领头雁”,首先是要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出台一个比较权威的管理意见。为党组织实施有效、有力的领导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强化教育培训。要组织村干部学理论、学政策、学现代科技知识、学市场经济、学管理知识,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科技水平和依法行政水平,从而做好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
提高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把有知识、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的农村青年团结在党团组织的周围,适时吸收进党员队伍,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要建档立册,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坚持备用结合,当村干部出现缺额时,要注意从后备干部中选拔,成熟的及时使用,不合适的及时调整。同时要严把入口关,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2、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要制定政策,稳定村干部队伍。
目前我县还有一些村干部的报酬不能兑现,这对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很大。同时我县村干部的养老保险水平大部分还停留在1995年制定的标准上,根据几年来的运作情况看,许多退下去的村干部意见很大。合理提高村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标准,解决他们的切身利益和后顾之忧,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就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基层党员干部的实际问题:一是要保证村干部的报酬及时兑现。二是要建立责任机制和奖惩机制,对优秀的村干部和有突出贡献的村干部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以点带面。三是要以镇为单位密切与有关部门配合协调,切实解决好村干部的养老保险。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对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优化村干部结构,稳定村干部队伍,具有很大的作用。
3、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必须转变领导方式。
长期以来,在我国农村政权具体运作过程中往往是“一元化”,即:党组织是农村最高领导者,又是农村最高管理者。实践证明这种体制有不尽完善之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依法治国势在必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是顺应了社会文明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对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村民自治组织的管理职能进行了科学的划分,从而确立了我国农村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作为基层党组织,不仅要学好《组织法》,而且要带头维护好、执行好。党组织要明确责权定位,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改进领导方式。实践证明,农村“两委”科学的责权定位更有利于党组织集中精力考虑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更好地抓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更好地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把党组织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堡垒。
村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