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水灾及灾后恢复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4)
2010-06-17 23:29
一是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寿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寿县非旱即涝,十年九灾。通过1991年灾后反思,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兴寿之要,惟在治水”。多年来,寿县始终把治水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每逢冬春,都要组织40万大军会战在水利冬修第一线,县乡有重点,村村有工程,户户都出力。在用工方式上创造出了“推磨转圈”,在发挥综合效益上创造了“塘口经济”。几年来,寿县“书记、县长一张图、水利部门一本书、一任接着一任干”,已连续多年被省、地评为水利兴修先进县。全县上下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水利是产出回报率最高的产业,兴修水利能够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是“富民工程”、“德政工程”,每年都要坚持抓,一张蓝图绘到底,决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痛”。据统计,从1991年至1998年,全县累计投入劳动积累工9811万个,资金9612万元,兴修各类水利工程5.49万处,完成土石方8455.9万立方米。通过兴修,我县堤防防洪标准已提高到40年一遇,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到141.77万亩,排涝自排能力达到1890秒立方米,新增蓄水能力1.5亿立方米。
作为沿淮贫困县,寿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从哪里来的呢?除群众投工投劳外,寿县开辟了三个渠道,一是如期足额征收水利四项规费;二是每亩耕地征收2斤稻谷进行集资,建立水利发展基金; 三是采取“以劳代工,以工折资,以资入股,以股分利”的形式,在全县广泛兴起股份合作制兴修水利热潮。1997年全县兴修的840口当家塘,40%都是以这种形式建成的。
二是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寿县是农业大县,优势在农业,希望在农业,潜力在农业。抓住了农业,就抓住了全县发展的根本。几年来,寿县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实践中,寿县广大干群充分体会到,只有变对抗性农业为适应性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才能促使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寿县主要抓了三个方面,一抓大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重在提高复种指数,变粮经二元结构为粮经三元结构;畜牧水产加大发展步伐,生猪饲养量由1991年的58万头发展到1998年的129万头,水产品捕捞量由1991年的7820 吨发展到1998年的5.6万吨,林牧渔业比重达到49.3%。二抓提高农业科技含量。1991年以来,寿县先后推广10项农业新技术,并实行农业三师技术承包制度,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40%。三抓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全县现已建成优质粮、油料、席草、林果、水产、棉花、蔬菜、生猪、白鹅、蚕桑等十大商品基地,形成粮油棉、畜牧、水产、果菜、席草、茧丝绸等六大支柱产业。建成安丰油脂、板桥草席等亿元产业化龙头企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得以增强。灾后几年,我县的农业发展势头强劲,199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8.84亿元,是1991年的6倍;粮食总产年递增8.5%,到1998年已达95万吨,与油料、水产一起,均跻身于全国百强县;畜牧生产、农机化生产等位居全省前列;林业荣获“全国造林绿化百强县”称号。
三是大力发展县乡工业。农业大县的根本出路在于找准农业与工业的最佳结合点,实现以工补农,以工促农,提高农业的工业化水平。寿县按照“主攻县乡工业,加快发展开发性农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思路,实行县乡工业“一把手”工程。1992年以来寿县共投入资金3.5 亿元,新上技改项目87个,扶优造舰,重工强工,县乡工业和乡镇企业快速扩张,先后建成寿春水泥、寿州化工、安丰油脂、皖西机械、棉麻工贸等5家工业集团,有7家企业进入国有大中企业行列,拥有亿元企业4家。1998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36.4亿元,为1991年的近10倍,年递增37%;乡镇企业实现营销收入38.9亿元,是1991年的10倍,年递增43.5%。
×县水灾及灾后恢复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