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乡镇镇项目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4)
2010-06-18 00:24
(三)项目化必须分清轻重缓急、量力而行。农村落后是多方面的,建设的责任重、任务多。如果急于求成,“眉毛胡子一把抓”,最终浪费人力物力,一事无成。因此新农村建设中要立足当前农村实际,突出建设重点,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项目建设时序,分清年内计划、届内计划和十一五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项目入手,重点优先解决好治水、修路、农电改造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内容,科学安排产业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对那些资金需要量较大而一时难以启动的项目可以列入长远规划,分期分批、有序推进。同时,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充分考虑各村财力、发展基础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不盲目攀比,不加重农民负担。
(四)项目化必须把发展经济放在突出位置。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只有不断强化农村的产业支撑,加强农业和农村的实力和竞争力,才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实现“生活宽裕”。在现实中,有不少干部群众由于发展思路狭隘,在产业发展和开发上缺乏有效办法,再加上产业项目周期长、见效慢,往往容易被忽视。如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岙底村的“百亩茶叶基地”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耕作和有效管理,造成茶叶产量下降、质量偏低,效益下滑,影响了村民收入。为此我们建议当地干部把发展“茶叶基地”列入五年规划,并实行土地流转经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使之成为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新农村建设如果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保障,即使村子建设得很美,最终还是会落入“村美民穷”的“陷阱”。广大群众不仅会为建设新村付出沉重的代价,而且也无暇顾及精神文化生活。因此,新农村项目编制要合理规划产业项目,突出“生产发展”这个核心。
(五)项目化必须克服畏难情绪。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普遍比较短,文化程度较低,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建设新农村积极性不高,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干劲没有很好地激发出来。大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担。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同时,由于许多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排定的项目无法开工,一些干部就过分依赖上级的补助资金,存在“无钱不办事”、“无钱办不了事”的观念,缺乏干劲和信心。
xx乡镇镇项目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