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不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要求。在××县农村劳动力中,89%以上的农民只具备有初中以下的文化水平,由于文化知识素质不高,竞争意识、自主意识、创新意识不强,观念保守,缺乏闯劲,既不利于在本土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培育新产业;也不利于转移剩余农村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为工业化提供稳定的劳动力资源。今年上半年政府组织了4批共430人劳务输出队伍,离岗和回流农民达24%,不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是主要原因之一。
(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县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受蔗糖市场波动的影响,××县经济运行处于不稳定发展状态,当前,各地纷纷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已成为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加快××县发展的迫切要求。
1、解决结构单一问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是造成××县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加快“两化”发展,就是加快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塑造以主体产业为支撑、以多元经济发展为动力、以城乡联动发展为基础的经济内在素质,促进城乡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配套关系,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工业企业和城镇就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非农化,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形成良性循环的经济健康发展模式。
2、解决土地矛盾问题,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两化”发展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而减轻农民对土地的附属,从根本上解决用地矛盾以及土地纠纷影响稳定和发展这个老大难问题,使土地等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集约使用、规模利用,加快农村社会化进程,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3、解决要素分散问题,形成区域发展合力。由于各产业、各区域发展不成规模,生产要素分散,集聚能力较差,难以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通过加快“两化”发展,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和合理配置,形成互相补充、互为依托的互动关系,迅速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二、××县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虽然结构单一制约了××县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但蔗糖业的强势发展也给县财政和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为加快发展积淀了经济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县县在产业定位、城建投入、政策保障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经济实力得到增强。2002年,××县县GDP为21.02亿元,人均GDP5170元,分别居广西各县26、19位;财政收入达1.95亿元,财政收入占GDP9.29%,分别居广西各县18、16位;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33元,广西各县第7位;衡量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降为47.15%;城乡居民年末存款余额为8.66亿元。
产业基础得以巩固发展。依托基础产业和资源优势,按照“培育一批、扶强一批、改制壮大一批”的发展思路,制糖、制药、茧丝加工、化冶等一批产业初具规模和发展实力。其中,凤糖集团带动蔗糖业形成了较成熟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自治区先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日田药业公司、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鹏鑫源茧丝绸公司带动制药、茧丝加工业初具规模,新投资2700万元的广正大磷化工公司、新投资3000万元的亿博矿业公司、新投资3000万元的川东公司以及一批锌品加工等冶炼企业显示了化冶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县初步呈现出以制糖、制药、茧丝加工、化冶为支柱产业,果蔬加工、松脂加工、茶叶加工、黄桅子色素提取、石材开发等产业稳步发展的格局。
城镇设施大大改善。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来全县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5.5亿元,城镇服务功能日趋增强。县城城区面积拓展到9.5平方公里。城乡交通便利,宜柳高速公路、209国道二级路穿县而过,并通过马大二级路、县城出口二级路与县城连接;全县公路通车里程增加到478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形成了大埔电站、糯米滩电厂、皇后滩电站、九龙坝电站等一批水电产业,电力装机容量达11.01万千瓦,年发电量达2亿度,可为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电力保障;投资8573万元进行了农村电网改造,农村电网建设基本达到了“十五”期水电农村电气化的标准。县城自来水日供能力达8万立方米,各乡镇均建设有自来水厂,通讯网络覆盖县、乡、村。在城市用地日趋萎缩的情况下,县城河西工业区和六塘工业区储备了近2000亩的工业用地,一批项目已达成良好的合作意向。县城防洪堤和沿江风景区、商贸城以及房地产等一批开发项目的实施将较大提升县城品位和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