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何充分发挥基层监管统计信息作用的思考(2)

2010-06-18 01:49

  二、几点建议

  (一)贴近监管,才能服务监管。统计信息部门应与监管部门实现良性互动。首先,统计人员要积极参与监管工作,如: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等,掌握监管对象的有关情况,及时了解监管工作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根据监管需求来设置统计指标体系,提供统计信息服务。其次,监管部门的日常监管和现场检查信息要及时反馈给统计部门,了解监管工作的进程,及时调整统计工作的方向。只有双方互动,才能真正使统计贴近监管,而且这种互动的形式应该在内部管理等规章制度中固定下来,如:规定监管部门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分析必须邀请统计部门人员参加;规定统计报表、现场检查报告、专题调研、动态信息等必须在完成之后的规定时限内相互提供等。实现了良性互动,统计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服务好监管工作,才能有效提高统计信息的使用效率,从而促进监管工作效率的提高。

  (三)灵活掌握统计制度。一是适当整合统计信息。目前银监会统一设置的统计报表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这种体系讲究的是大而全,适应全国各个地区的各种复杂情况,而具体到某一个地区,有些报表可能暂时用不上;有些监管工作需要的统计信息可能在报表上找不到,需要临时收集;每个报表上只有一两个数据使用频率较高等情况。统计信息部门应该根据辖区的具体实际和监管部门的需要适度地制定辖区特色报表,在征求监管部门的意见后,从收集的各类报表加以提炼,把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数据用一览表的形式提供给监管部门,便于监管部门的查找和掌握。二是主动适应目前的监管方式。目前统计信息部门提供监管部门的信息主要是所有机构的汇总信息,各类报表都是汇总报表,这与目前的分机构监管方式,每个被监管部门都有一个专职监管员的情况不相适应,统计部门应该着重提供分机构报表,满足各专职监管员的监管需要。

  (四)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机制。良好的信息交流机制是使监管工作更加有效的前提,信息交流机制的建立要从多方面入手、各部门协调才能完成的系统工程,监管部门与统计部门要增强信息交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方面,除统计部门每月提供统计报表与统计分析以外,监管部门应该把现场检查材料、季度监管报告提供给统计部门,同时还要各把一些专题调研和动态信息与监管部门共享,加强平常工作的交流,才能使信息交流充分,达到相互促进的目标,有利于监管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统计部门应该集成各类报表成一个统计系统,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在各监管部门设置系统客户端口,便于监管部门随时查询和访问,提高监管效率的同时,减轻统计部门对临时查询数据的工作量。

  (五)创新风险识别方法,创建风险预警载体,建立统计服务监管的长效机制。统计部门除了在统计分析中提出需要关注的问题以外,应创新风险识别的方法和风险预警、提示的载体。一是设置指标浮动的警戒值,创新风险识别的方法。目前,对于某一统计指标的浮动幅度是否应该引起重视,全凭非现场监管人员的经验和对数字的敏感度。如果非现场监管人员的经验不足或者对数字变化不敏感,就很容易使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数字变动被忽略,使一些可能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情况被遗漏。为解决这个问题,统计部门和监管部门应该共同研究,对每一个具体指标设置一个警戒值,当期的指标变动只要超过警戒值,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对于统计指标的异动就一目了然,提高了非现场监管的效率,同时也解决了忽视重大情况的问题。二是采用“监管建议书”,创新风险预警的载体。统计部门应就具体的每一个重要情况以“监管建议书”的形式提示监管部门关注,重要情况主要包括:单个统计指标的大幅度波动;经济中可能对银行业产生风险的重大事件;宏观经济政策可能给银行业带来的问题等等;监管部门收到“监管建议书”以后,要在一定的时限内,采取措施,到现场检查、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对被监管单位提出改进意见,并反馈给统计部门;对于重大问题两个部门之间要共同研究,以采取进一步持续监管和跟踪的措施.

对如何充分发挥基层监管统计信息作用的思考(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副区长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