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粮食市场价格变动带来的影响
(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粮食价格的涨落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高低。粮价基本稳定不等于“僵化”不变,“超稳定”的市场粮价“弊大于利”。从2003年第4季度到2004年的粮价上涨,就是多年来粮价低迷的合理回归。从2005年到2009年,国家对粮食主产区又成功采取了最低收购价政策措施。连续四年增长的粮食产量证明,粮价适度上涨和合理“托高”粮价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作用,提高了粮食主产区和粮农的积极性。
2、农民对粮食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更强。2004年,我国全面放开了粮食收购市场。粮食市场流通体系的结构性变革新局面已经形成,并对价格形成新的作用。这主要表现为各地的粮食个体商贩、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崛起。他们的壮大和成长直接拉近了城市消费者与农民的距离,使得粮食流通效率提高,粮食流通成本降低。这样一来,也提高了农民对粮食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农民在粮食定价体系中的作用加强,并在粮食储备职能上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据湖南调查总队抽样调查,2009年末湖南农户人均存粮490.79公斤,比上年末增长16%,人均存粮创历史最高记录。农户存粮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农民惜售粮食。惜售原因一部分来源于农资价格上涨所导致的生产成本的提高,更主要的是来源于农民对粮食价格的变动更加敏感,来源于农民对国家支持粮价政策以及粮价上涨趋势的把握。
随着粮食价格的走高,一些地方的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不再认为种粮亏本了。平江县三市镇东岸村种植大户刘献忠说:“现在种田国家什么都不要,还贴钱给我们,而且农产品收购价格又提高了,这确实是惠及了我们农民。2007年,我承包了45亩水田,镇政府奖励了我400元,一年除去成本还赚了2.7万元。2008年我将承包83亩水田,只要年成好,预计要赚5-6万元,不比在外打工差。”
(二)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1、粮食价格变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逐渐减弱。当粮食收入在纯收入中仍占有相当比重时,粮食价格直接影响着收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农民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收入比重不断提高,粮食收入的权数日益变小时,粮食价格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将逐渐减弱。2009年,我省农民获得的人均现金收入为4455.19元,比上年增加了13.4%,而农民家庭出售的农产品现金收入增加了5.2%,其中,出售粮食获得的现金收入比上年只增加2%,大大低于人均现金收入和出售农产品获得的现金收入的增加幅度。
2、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省大量农民进城就业,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1995年,我省农民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只有18.8%;2007年,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提高到了43.9%。工资性收入具有明显的刚性,受制于外出就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影响,与粮食产品价格变化没有直接的关系,这是粮食价格变化对农民收入影响减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粮食商品率不高。我省农民生产、生活消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给性强,生产的粮食中占有相当比例用于自己消费。2009年,我省农民人均出售粮食191.65公斤,占当年人均粮食生产量的35.8%,农民自种自食的比例高达64.2%。因此,粮食涨价所增加的另一部分收入是实物收入,既为农民感觉不到明显实惠的隐性收入,而农民用于现金支付的生产和生活支出,受价格上涨影响感受明显。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农民从粮食价格上涨中得到的好处比预想的要小得多。
(三)对市场物价的影响
近期CPI持续创近年新高,主要原因之一是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的快速上涨。如果再深入分析,其内在原因就是粮食价格上涨,因此粮食价格的未来走势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CPI的走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分析,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对CPI的影响在逐年下降。我国CPI最高的时期是在1994年,最高时达到27.7%,那时CPI持续走高的主要原因是粮食价格的持续走高和粮食占CPI比重过大。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粮食所占的权数在逐年下降。1995年粮食的权数为6.4%,2004年为3.1%,2007年为2.8%。粮食所占权数的逐年下降说明粮食对CPI的影响在逐年下降,这个下降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湖南的情况与全国也大体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