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城镇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的调查与思考(2)
2010-06-18 05:22
城镇体制改革以来,我县城镇社区党建工作紧紧围绕城镇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大胆探索和实践,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开端。尤其是通过实施“旗帜工程”和开展社区党员“四带头”活??匚?橹?看?方岫宰サ闶痉叮?娣逗徒∪?松缜?匙橹?母飨钪贫龋?股缜?匙橹?斓及嘧拥玫郊忧浚?峁褂兴?纳疲?饔煤陀跋炝??徊皆銮浚?俳?松缜?飨罟ぷ鞯慕?健5?牵?肷缜?⒄沟男滦问坪蜕缜?ㄉ璧男乱?笙啾龋?匀淮嬖谝欢ǖ牟罹啵?杏幸恍┪侍庳酱?饩觥9槟善鹄粗饕?幸韵录父龇矫妫?BR> 1、驻社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的思想淡薄,在职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调查中我们发现,社区党组织虽然加强了同社区内各单位的联系,但仍没有建立起持久、规范、有效的共驻共建机制,相当一部分单位参与社区建设不够主动;
2、社区党的基层干部力量相对薄弱,支部班子,尤其是支部书记年龄普遍偏大。城关镇4个社区中,有2个社区的支部班子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支部书记年龄均超过60周岁。
3、社区党组织办公和党员活动阵地条件差,活动经费少,社区干部生活补贴偏低等问题比较突出。多数社区办公用房和党员活动室面积小,条件差,甚至还有两个社区没有办公用房和党员活动室,至今在租用的民房中办公和开展活动。办公经费和活动经费还比较紧张,除组织部包抓的北街社区和东街社区积极争取驻社区单位支援等措施解决办公和活动经费外,其他社区办公和活动经费全靠居委会少量收费解决。社区工作者收入低,支部书记、社区主任和文书月生活补贴仅120元,其他干部没有生活补贴,无法吸引高素质的人员参与社区工作。
4、社区党员流动性增强,管理难度加大。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从事个体经营和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数量逐年增多,由于场所和工作不固定,管理和组织活动十分不便。同时,由于人员流动,给在社区居民中发展党员工作也带来了较大困难。
5、社区党组织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在居民小区、楼栋和社团组织中还存在党组织建设的空白点。
对策:做好“整合资源、互惠共享”这篇文章
在新形势下,怎样牢牢把握社区发展脉膊,把社区党组织真正建设成社区的领导核心,为促进我县城镇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根据我县城镇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笔者就构建小城镇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概括为以下几点:
1、完善社区组织工作体系,构建网络化社区党建工作格局。一是要调整完善社区党组织设置,构建社区党组织新网络。筹建副科级建制的街道工委,隶属城关镇党委,作为街道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统领社区各项工作。对党员人数超过50人的社区建立党总支,根据党员从业性质和居住位置,按行业或按居民小区(楼栋)建立党小组(支部)。针对流动党员流动性强的特点,按流动方向,组建流动党员临时党组织,做到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组织,从而形成纵向到头,横向到边的党组织覆盖网络。在此基础上,将社区内的各种组织(如治保、调解、青妇、行业协会、物业管理机构及民间社团组织等)整合起来,加强领导,充分发挥社区各种组织的作用,更好地凝聚和团结社区群众。二是要建立社区党建协调机制。针对社区构成情况比较复杂,驻社区单位工作性质差异较大的问题,拟成立由县委分管领导牵头,组织、宣传、纪检、工会、妇联、共青团、民政、公安等部门共同参与,成立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指导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通报情况,听取意见,研究、落实涉及区域性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形成社区党建工作的整体合力。
构建小城镇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的调查与思考(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