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的调查与思考(2)

2010-06-18 07:22


  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角度看,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在构建过程中暴露的一些薄弱环节也是导致农村党员困难的重要深层次原因。
  1、对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认识不深。通过调查,有些单位能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一些力能所及的帮扶工作,但有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对此项工作仍不够重视,具体表现为“三不”:一是部分单位和个人认识不清,认为困难党员帮扶救助是党组织和党员的事,与政府和自己无关,并对参与帮扶救助工作不够关心。二是小部分基层干部态度不端正,认为困难党员是负担,以施舍的心态对待困难党员帮扶工作,不愿意深入到基层与他们直接接触和交流。三是部分困难党员自强自立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依靠自身努力来摆脱贫困的信心;还有一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困难党员“眼高手低”,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调研中,在选择“上级物质帮扶还是精神帮扶”时,有35%的困难党员选择了前者。
  2、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投入不足。目前我县虽然对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投入了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投入的资金数量不足,主要是指思想帮扶的多,资金帮扶的少。目前,我县属国家贫困县,经济落后,财政收入不高,社会再分配的财力和资源投入不足,大部分乡镇也无财力投入到扶助党员弱势群体的工作中去,绝大部分村无集体经济收入,“大河无水小河干”,致使党员收入不高、生活贫困落后。比如在农村大病医疗救助方面,投入资金较少,对花费了高额医药费的,按标准只能救助10%或20%,而最高限额只能控制在4000元之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看大病”问题。对困难党员帮扶时更多是在思想上关心、精神上的慰问,而缺乏一定的财力投入。二是投入的资金渠道不宽,主要是指党内帮扶的多、社会帮扶的少。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低保政策,我县于今年8月份全部署和推开了农村低保工作,民政部门也对困难户纳入保障体系,但困难党员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在涉及困难党员帮扶时,被认为是“党组织份内的事”的比较多,扶助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党内工作经费,如党费等。调研中,有些困难党员在向民政部门或乡镇政府申请社会救助时,有的被“到组织部门下发走访慰问资金时解决一些”或“向组织部要去”的“婉言”劝回。三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主要是指临时帮扶的多,经常性帮扶的少。目前,对困难党员的帮扶主要集中在春节、元旦和“七一”期间,其他经常性的开展帮扶较少。每当到这个时期,好多困难党员都在等靠,甚至直接向基层党组织或组织部门要求解决生活困难问题。
  3、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效果不实。良好的工作机制是保障帮扶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目前,帮扶机制运行中主要存在“三难”:一是帮扶的对象确定难。有的地方台帐不齐全,对党员困难的具体原因和表现没有进行分类,对困难党员的申报也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致使在确定帮扶对象时,“拍脑袋”决议现象存在。调查中,在问及“困难党员如何确定时”,有30%的人认为“村干部说了算”,50%的人“不知道”,仅有20%的承认是“张榜公布”。同时对困难党员台帐也没有进行规范管理和及时更新,致使帮扶时,困难党员“老面孔”比较多。二是帮扶的措施落实难。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大多数基层党组织都能按照上级的要求开展好党内帮扶活动,比如,根据本地实际,在党员中开展“三培两带”、“双带”等活动,提高群众致富本领。但有的村党支部以工作忙为由没有很好的开展,致使党员致富本领不高。同时,在党组织自身建设帮扶方面,发展党员不力。有些地方发展党员把关不严格,标准不高,对党员的结构素质和致富本领不太重视,盲目发展了一些脱贫、致富潜能不大的党员。三是帮扶的效果显现难。有些村党支部长期不过组织生活,除了上级走访慰问时送一点慰问金外,对困难党员政治上关心不够。大多数单位在对困难党员实施帮扶时,仅靠采取送钱送物等应急性、“输血”式的救济方法,未能充分地考虑到党员的具体困难,从长计议,导致治标不能治本,甚至不仅不能彻底解决贫困现状,反而易助长了一部分贫困党员的懒惰习性,产生依赖思想,致使越帮越靠、越靠越穷。

建立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的调查与思考(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