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破解“看病难”的思考和建议(7)
2010-06-18 15:39
2001年,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纯收入的2.9倍,还可以享受由国家补贴的医疗保障;农民收入低得多,却必须承担医疗保健的所有费用。中国卫生保障制度如此不公平,实在令人触目惊心。
目前,全国大部分村卫生室已变成了个体医疗点。现在乡村医生的数量只有1975年的三分之二。除了卫生人员相对数量减少外,他们的素质也令人担心。村级卫生人员中相当多的人只在30年前合作医疗高潮期接受过短期培训。虽然他们或多或少参加过一些后续培训,但在市场化的大环境下,他们要么不乐意、要么没有能力承担农村基本医疗保健的任务,如预防保健、传染病报告等。
合作医疗的解体,严重影响了农户的看病行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破损,使一些已经消灭或控制的传染病再度复发;再加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健康状况方面的城乡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从1957年到1980年,农村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明显快于城镇,使城乡差距迅速缩小。但1980年以后,农村人口死亡率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城镇人口死亡率还有所下降。结果,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里,人口死亡率方面的城乡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倒扩大了。
从阶层差距方面看,这里只提及一点。市场只青睐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因此,市场化的医疗无疑会对低收入阶层产生排斥作用。缺医少药的时代的确一去不复返了,但在医疗水平先进的今日,相当多的人却陷入了生不起病、看不起病的境地。在这方面,两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提供了大量证据。一个证据是未就诊率高达三分之一。得了病为什么不去看病呢?原因固然很多,如自己觉得病不重、没有必要去医院,或工作太忙、没时间去看病,等等。但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患者是因为经济困难而无法就诊;而且,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这样的人越多。更令人忧虑的是变化的趋势。对比1993年和1998年两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因为经济困难有病不医的人越来越多。低收入严重制约了人们的卫生服务需求。不景气的企事业单位职工、下岗待岗职工及其家属首当其冲。我们在县内一定范围也进行了调查,情况与全国大同小异。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在表面繁荣的经济背后都掩盖着一个相当规模的贫困群体。他们有病不敢去看,病情严重该住院不敢住院,住了院尚未痊愈便匆匆离去、生怕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不得不"小病扛、大病拖"。"小病扛、大病拖"的后果往往是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导致劳动力丧失,甚至倾家荡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正在变成中国城乡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在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的农村,一场大病,可以使原本殷实的小康之家陷入困境,使原本贫困的一贫如洗。正是因为疾病不仅严重威胁着贫苦农民的健康,还威胁着他们的生存,他们才会说出"不怕穷、就怕病"这样让人心酸的话。
4,医疗机构效率下降
根据卫生统计,近几年来,虽然我国人口还在增长,但医疗机构的门诊量和住院量双双下降。2001年全国医院和卫生院门诊总量为20.87亿人次,与1992年25.7亿相比减少了4.83亿。是不是中国人健康改善了,生病少了呢?显然不是,因为城乡居民的两周患病率从1993年的140.1提高到149.76.其实,门诊量下降的原因很简单,医疗费不断攀升,超出了很多人的支付能力,因而抑制了城乡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有效需求。
在门诊量减少的同时,住院病人增加不多,而医护人员的数量仍在增加,其后果必然是医疗资源的浪费。我们县医院病床利用率不足30%,乡镇医院不足20%。我们现在的医疗资源并不丰富。但在很多人该看病不敢看、该住院不敢住的同时,大量宝贵的医疗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这真是极大的浪费。
三,几点对策建议
以上谈到的如此严重的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它有着深层的、制度性的原因。上面列举的大量数据和事实表明,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在医疗卫生领域,政府失职与市场失灵同时存在。其后果是卫生防疫体系极不适应,卫生服务极不平等,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下决心解决好农民治病就医问题,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实现科学统筹发展,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很紧迫的,同时又是十分艰难的。不可寄希望于一蹴而就,更不能单靠卫生部门或单靠向上争取星星点点投入。必须全社会参与,循序渐进,扎实工作,长期努力。
关于破解“看病难”的思考和建议(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