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产业结构稳步调整,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一是种植业方面:人工甘草种植继续保持2万亩种植规模,成为我镇独有的特色优势产业,10万亩油葵生产基地全部签定定单农业,价格一路盘升,每公斤达到3.62元,产量和价格均创历史新高,成为我国西部葵花主产重镇,饲料玉米种植达到4.5万亩,粮食生产稳中有升,粮经草比例更加合理。
二是畜牧业方面:全面实施舍饲圈养,不断加大禁牧工作力度,加大畜牧业棚圈、青贮窖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镇以绒山羊和肉羊为主的标准化养殖小区达到21处,人工配种站39处,肉羊养殖规模达到26.9万头(只),绒山羊8.6万只,奶牛总头数达到1800多头,奶牛养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部配套,全镇牲畜总头数达到35.5万头(只),成为农牧民增收的又一主要途径。
第三、农机服务功能不断提高
调整优化农机发展结构,全面推进农机科技创新和农机产业化,社会化三个重点,建立农机服务队1 个,先后购进大中型拖拉机9台,激光平地机1台,点播机65台,饲料加工粉碎机24台,旋耕机4台,到目前为止,全镇拥有四轮车3258辆,大中型拖拉机21辆,饲料加工粉碎机401台,点播机,收割机等375台,电脑平地机2台,一举走在全市前列。
第四、机关制度日益完善,接待能力日益提高。
结合机构改革制定了财务制度,请销假制度,学习制度,接待制度等符合机关实际的20多项制度,机关作风、学习、明显改观,在接待中心接待完成中央及自治区领导等大型接待20多次,受到旗委、政府主要领导好评。
第五、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教育工作上,投入14万元,匹配杭职中25名教师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将杭职中和包头轻工职业学院联合办学劳动力转移培训班,按排45名学生教入职业学院,投资20多万元对中心小学幼儿园餐厅,投资3万元完成多媒体教育设备,改善了教学手段。大力支助贫困学生读书,完成“两基”达标验收工作。
医疗卫生工作不断强化。先后投资30万元新添了医药设备和救护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群众参合率不断提高,农牧民看病得到了实惠,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文化工作通过实施小康文化工程,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三下”乡受到群众欢迎。敖包会、物资交流会等不仅繁荣了地方经济,而且丰富了农牧民的文化生活。
计划生育工作孕前管理措施得力,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三结合”,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使我镇计生工作一直名列全旗前列。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日渐完善,依法完成了“四五”普法工作,并掀起“五五”普法新潮,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有效打击和预防了违法犯罪。
精神文明建设在镇容村貌建设、街道绿化、机关办公场所改善方面均有了较大的改观。2006年上半年投入10万多元,对沿路两侧的残墙断壁、空房、柴垛、圈棚等进行了清理。建立蓝球场,加快了对广场进行美化、绿化。全镇范围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竞赛,文明单位、文明村社的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得到宣传贯彻,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准显著提高。
此外,安全生产、民政、统战、信访、残联、工青妇、金融信贷等事业也取得良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