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就业结构的转变有待于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2000年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大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县就业状况逐步好转,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最大,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56.57%下降到2007年的42.75%,下降13.8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稳步上升,从2000年的17.68%提高到2007年的26.64%,提高8.9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年攀升,由2000年的25.75%上升到2007年的30.61%,提高4.86个百分点。2000年以来,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28.52%下降到2007年的17.2%,下降11.3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上升,由2000年的31.3%提高到2007年的51.6%,提高2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由2000年的40.2%下降到2007年的31.2%,下降9个百分点。从世界范围看,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在60%以上,而永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表明我县第三产业发展明显不足,拓展第三产业就业空间具有很大潜力。
三、对策
(一)适度发展人口,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人口数量和结构在现在以至将来都将双重影响着全县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因此,随着人口问题的日趋复杂化,我们必须以更开放的视角和前瞻的思维来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一是加大计划生育实施范围和工作力度,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二是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高人口的资源、环境素质。人口素质的提高对转化人口压力,减少自下而上环境的破坏,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就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抓住“人口红利”的机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重视发展能多吸纳劳动力的各种就业形式,通过扩大就业来保障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加有效的消费需求。一是优化经济结构。要继续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出发点,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抓好订单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主攻工业不放松,壮大支柱财源。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打造现代工业经济发展平台,增强整体竞争实力。提升第三产业,培植新型主体财源。培育壮大金融、保险、证券、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娱乐、旅游、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二是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扶持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拓宽就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