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来,县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监督和县政协的支持下,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务实创新,圆满完成了县十二届人大确定的各项任务。
经济运行态势良好
2006年生产总值40.1亿元,年均增长8.6%;地方财政收入5930万元,同比增长20.1%;固定资产投资3.98亿元,四年累计投资达19.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13元,年均增长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89元,同比增长15.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3.86亿元,年均增长13.4%。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初步形成了捕捞、养殖、冬季瓜菜、糖蔗、香蕉、水稻制种、橡胶、畜牧等优势产业。2006年,农业总产值48.62亿元,年均增长12.7%。水产品总产量43.1万吨,年均增长10%;深海网箱养殖508口,产值超1亿元;冬季瓜菜种植面积13万亩;糖蔗总产量54.4万吨;香蕉种植面积5万亩;水稻制种面积2.6万亩,成为全省第二制种基地;干胶总产量3599吨;肉类总产量29688吨。工业经济逐步壮大,2006年工业总产值5.6亿元,年均增长13.4%。糖蔗、废油、橡胶、炼钢四大工业有所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加快,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9亿元,年均增长7.9%。旅游、房地产、交通运输、餐饮娱乐、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信息等行业取得长足发展。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年交通建设投入6277万元,建成县际公路49.9公里。完成城区文明东路、江北西路、二环路一期工程、临美路路灯、县委大楼装修、绿化等工程建设。临城城区综合整治取得初步成效,“脏、乱、差”现象明显改善,乱摆、乱摊、乱放等得到有效整治,72个单位安装了霓虹灯,临城展现新的文明形象。各个镇的整治工作也取得一定效果。供水、电网建设加快推进。
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
认真抓好文明生态村建设。农村增收100例取得初步成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72万人,培训农民达5.3万人次,完成农村通达公路179.5公里,建成沼气池4770个,改造农电受益户数24503户。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3亿元,硬化水利渠道84公里,改善灌溉面积18万亩。
构建和谐社会富有成效
四年共实施饮水解困及饮水安全工程101宗,解决3.07万人饮水困难及2.9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建立县直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全县参加养老保险人数13915人。深入开展创建“平安临高”活动,以打黑除恶和打击“两抢一盗”专项行动为重点,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保持稳定,十年来去年荣获“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称号,首次获得“省护林保胶二等奖”。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无重、特大事故发生。扎实开展信访工作,推行领导干部下访群众制度,土地纠纷调处工作成效明显。事关民生的“十大工程”和“十件实事”顺利推进。
社会事业上新台阶
四年共投入3.87亿元发展教育事业,改造D级危房4.2万平方米,新建校舍9.1万平方米;撤并40所农村小学及教学点,创建8所农村寄宿中心校;推行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公开招聘206名教师;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教育基金会发动社会捐资2000多万元。建成体育广场、文化公园、烈士陵园等文体教育活动场所,城乡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送戏下乡取得明显效果,文体工作获得8个国家级奖项,荣获“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有效预防、控制了非典和禽流感等疫情,食品安全工程顺利实施。全县参合农民26万多人,参合率达88.2%。投入1022万元新建和改建医院。近年来,全县人口总量控制指标、出生人口性别比、符合法定生育率三项指标均达标。民兵预备役、人民武装工作进一步加强,被评为“海南省双拥模范县”。广播电视事业得到发展。科技、环保、质量监督、人事劳动、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民政、审计、统计、档案、县志、气象、人防、地震等各项工作都有新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