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宣讲三贴近 双向交流得民心(2)

2010-06-17 19:37

4、具体实施过程。在宣传办设立流动宣讲办公室,负责收集各地需求宣讲内容,及时与宣讲团成员联系对接,协调整个宣讲工作,掌握面上宣讲情况和宣讲反馈意见,每次宣讲员为2—6人。在宣讲前,各宣讲点做好落实人员、场所等准备工作,宣讲过程中,宣讲点负责同志与宣讲成员做好记录工作,在宣讲之余及时记录受教育者提出的各类意见、建议及需解决事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能当场予以解释的当场予以答复,对一时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做好梳理汇总工作,由驻村干部向联系片领导汇报,每月召开一次班子会议,集中听取各线汇报,研究疑难问题的解决办法,整理需要向上级部门提出的建议和意见等。镇委还建立督查制度,对研究落实情况予以监督,促使此项工作深入开展。

三、双向交流深得民心 注重沟通成效明显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流动讲台”作为一种新的宣教形式,产生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

1、有效地扩大了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覆盖面。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是做好群众工作,力求使教育不留死角是我们的最大追求目标。“流动讲台”以小型分散、流动宣讲的方式和镇村户群体联动的方式不定期地下村、进岛对群众进行面对面教育,调动了他们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使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最大限度地群众化、社会化、大众化,有效地扩大了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覆盖面。

2、注重双向交流,在干群之间架起了“连心桥”。由于“流动讲台”注重双向交流,它改变了单向宣讲、被动接受教育这一传统的宣讲方式,找准了“讲与听”、“教与学”之间的有效结合点,把广大群众融入到宣教活动中来,通过真诚、民主的面对面交流,拉近了干群距离,即使有些问题一时得不到解决,通过宣讲者解疑释惑,也会使群众产生一种理解心理;同时,“流动讲台”给广大群众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的空间,满足了群众参政的欲望,从而使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3、解决了农村和农民亟待解决的问题,激发了农村工作的活力。由于实行双向交流,对群众反映出来的一些涉及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调整、卫生状况 、道路建设、精神文明创建等问题,通过及时分析反馈和妥善解决,就增强了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和凝聚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另外也给党委、政府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从中可以了解类似与之相关的大量问题,这样就能准确把握群众脉膊,为决策提供参考,激发了农村工作的活力。

四、巩固流动宣教成果  深化完善永葆活力

“流动讲台”已成功运作了三年多,其持久生命力仍体现在基层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党员先进性教育、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宣传贯彻落实和党政重点工程建设推进的重大意义等,其影响力、号召力、战斗力远胜过传统的集中灌输式教育,总结几年来的经验,我们认为这一教育模式除了持之以恒地开展并加以巩固外,还值得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初步设想是:将流动宣讲团的组成人员由镇组织扩大到村居自行精选优秀党员、青年骨干、生产劳动能手的层面,以村居为单位组成流动宣讲团,按照阶段生产生活需求随时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宣教,在全镇形成村村有“流动讲台”、村村有宣讲团的大宣教格局,这样既有利于贴近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又增进本村居党群干群关系,既调动和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生产生活技能的积极性、创造性,又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从而加快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为我镇早日建设成为台州现代滨海工业新城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自我评估

分析流动讲台的成功运作,最主要的就在于它紧紧围绕农村农民生产、生活工作实际,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而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显示其宣教工作的强大生命力。

1、变“空洞说教”为“虚实结合”。“流动讲台”作为一种流动的宣教方式,在注重党的理论、路线、政策宣传的同时,结合各村居、各行业实际,在宣教中穿插一些农民群众急需知道的各种知识,如WTO知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种养殖业和加工工业实用技术等。这样,农民群众在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同时,还受到了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达到了讲有效果,听有兴趣的目的。

流动宣讲三贴近 双向交流得民心(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机电科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经验交流”大会上的发言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