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监狱实施罪犯心理工程工作经验材料(2)

2010-06-18 12:09

美服美发美容,激发女犯热爱生活向善向美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身处大墙内的女犯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自由的被剥夺,活动空间的受限制,言行举止的被约束,反使女犯内心世界对美的追求处于一种更加强烈的渴望状态。为使这种被抑情绪得到合理释放,进一步体现“法德结合,文明改造”新理念指导下更深层次的人文精神,女监从关照女犯心理需要的角度出发,将人性化、柔性化管理的思维触角延伸到服刑人员的日常生活中。针对女性爱美的生理、心理特点,女监准许女犯节假日着便服,会见亲人时还可化淡妆,并在罪犯生活区开设了美容美发室。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唤醒了女犯向善向美的意识,培养了她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实践证明,心理欲求的及时满足,较之物质需求的实现更能宣泄女犯的情感,振奋其精神。许多从美容美发室走出来的服刑人员都显得年轻了,漂亮了,言谈话语中更多提及的不再是对于漫漫刑期的沮丧、忧虑,不再是对于前途命运的迷茫、困惑,而代之以对美好未来的畅想和追求。如,四监区服刑人员王某,入监后心理压力较大,刚过而立之年,头发却已花白,白皙的脸上也开始长斑,每逢其丈夫前来会见,该犯便顾虑重重,害怕丈夫嫌弃自己而移情别恋。女监开办美容室后,该犯焗染了一头柔顺的黑发并做了面部皮肤护理,从丈夫惊喜的眼神中,该犯找回了自信,放下了思想包袱。她发自内心地说:“美容师按摩的是我们的面容,而队长们却抚摸着我们的心灵;现在,我们有了美的外表,有了美的内心,有了美的生活和前途,就更应该自爱、自强,早奔新生。”

母亲学校,让女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许多女犯年轻时入狱,刑满时已人到中年,但监狱内相对单一的生活环境却阻碍了女犯心理的正常发展,许多人的心理年龄仍停留在入监时的不成熟阶段,为人处事缺乏成熟女性应具备的包容、沉稳、谦让,更谈不上母性的爱心及责任感。为此,女监开办了“母亲学校”,对正在服刑的女犯进行母性教育和培训。培训对象还包括已婚未育和未婚但适龄女犯,使她们的心理年龄尽快趋近于生理年龄,消除其心理年龄的“断层”,从而使其心理得到健康成长。

 “母亲学校”由具备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干警任教员,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担任客座教授,通过集中授课、专题讲座、个别答疑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授人文、历史、心理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女犯广泛了解历史和现实中众多杰出母亲在培养子女成才过程中的卓越功绩,懂得母亲这一特殊角色在孩子成长乃至民族兴亡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教会女犯美容美发、园艺插花、持家理财等有着鲜明女性色彩的一系列基本技能,从而达到健全其人格,树立其信心,提高其审美、完善其品质的预期目标。

“母亲学校”的开办,使得女犯对“母亲”这一角色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进一步明确了“母亲”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增添了使命感和原动力,进而变被动为主动,由一味的愧疚、自责逐步转向积极改造以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

亲子课堂,适合女性心理的亲情帮教新举措

2004年2月14日,山东省女子监狱的“亲子课堂”教育开课了,女犯未成年的孩子来到母亲的身边,尽情享受着亲情与母爱。副监狱长李书英等监狱领导放弃休息日,赶来看望孩子们,并为他们赠送了学习用品,带来了美好的祝愿。

在女子监狱的押犯中,近半数是年龄在26—40岁之间的女犯,她们大多是孩子尚幼的母亲。孩子是母亲永远的牵挂,失去了自由的女犯,同时也失去了抚育儿女的机会,对儿女的牵挂与负疚之心无时不在折磨着狱中服刑的她们,令她们倍感煎熬,度日如年,有的女犯为逃避痛苦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针对女性罪犯的这一心理郁结,女监开展了女犯与其未成年子女面对面的“亲子课堂”教育——尽可能地给女犯提供抚爱、教育子女的机会,增进其母子感情,激发女犯的改造热情,充分展示出了对女犯进行人性化、柔性化管理的无穷魅力。

女子监狱实施罪犯心理工程工作经验材料(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经验材料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