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神圣使命 建设美好家园(2)

2010-06-17 18:35

三、用责任为村集体事业尽心竭力,为改变新安村面貌勇往直前不停步。

“干沟湾”有史以来在方圆百里因为没有水源而闻名。但是包产到户后村民们对渠道维修的投入减少了(特别是新安村到百里渠主渠道放水要经过新鲁镇石桥办事处的一碗水和象龙寺村,全长达20多里,每次放水全村男女老少都要上渠道守水,大旱之年还确保守了水是否见得到水,同时每次放水村干部还要想尽各种办法去同沿途村社勾兑关系,以减少放水中引发的各种冲突,确保村民上渠守水的安全),对塘堰的淘淤泥和防渗漏的投入减少了,水费价格一年比一年涨高了,用水成本远远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村民常常怨声载道,而邓远超同志也为此常常难以入睡,他深深地知道如果不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党的支部书记将愧疚于组织、愧疚于村民。为此,邓远超和村上其他干部一道主要开展了三方面的艰苦工作,终于把水费负担在原来全村42000多元的基础上,降低到了现在的17000余元,比过去降低了近60%的水费成本。一是组织村民投资50余万元建提灌站4座,保证在闲月把余水蓄至塘堰,少放百里渠高价水;二是把整治漏塘漏堰、塘堰淘淤泥与塘堰水产养殖承包紧密结合,实现以塘养塘,全村共精修塘堰4口,投资15万元,既解决了村民不愿投工投劳的难题,又提高了蓄水功能,而且也让村民看到了我们是怎样使用有限的集体资金的,还了干部一个清白;三是采取断然措施强力推行水稻抛秧牵绳栽培技术,这项技术的推行不仅极大地减少了水费,而且既节约了育秧面积又提高了水稻单产,从2003年强力推行200多亩到2005年村民自觉自愿推广,普及率达到90%以上,邓远超等村干部的艰辛努力没有白费功夫,他们的辛勤工作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村民们也从过去“怨气多”转变为“服气多”,构建了一种干部群众和谐的社会局面。

种植业要走出低谷,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继续没用传统的耕作方式是没有出路的,也无法适应当今世界前进的步伐。为此邓远超同志为村民增产增收在风风雨雨中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屡遇挫折而不气馁,先是由村上直接经营稻田种耦和红苕淀粉加工,企图给村民找到一个新的致富增长点,但是由于市场经验不足和诸多因素而失败,使微薄的集体经济雪上加霜,面对许多人的责难他并没有退缩,2002年他又亲赴崇州引进“禾嘉2号”优质稻种,与粮食部门签订了“订单合同”,使群众实现了增产增收,但是因村小由于无法扩大种植规模,致使中转环节成本过高,不能达到企业和农户“双赢”的目的,两年后就终止了。然而邓远超和村民们却从中切身体会到科技种田和优良品种的威力,从此村民们自觉地普及了多年来强行推行的小春改制而效果不佳的这项实用技术,2005年又对大春作物进行了品比试验,并且搞起了过去因缺乏水源想都不敢想的水稻治种100亩,单产达到250公斤,总产25吨,治种收入达到15万余元,水稻治种所取得的的巨大经济效益,不仅让村民们找到了科学种田的致富道路,而且让村民们懂得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去捕捉更多的信息。大春水稻后小春怎么办,邓远超带领村干部又积极邀请绵阳市高丰种业有限公司来新安村推广油菜治种,通过艰苦努力的工作,全村油菜治种面积达到80亩以上,品种繁殖面积达到30亩以上,该项亩产值达700元以上,纵向比较可比原亩产值增长15%以上,人均可比上年增长50元以上。同时还繁育小麦面积200余亩,每亩可增加产值20%以上,为村域经济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新的农业致富增长点。给每个家庭带来了更可观的经济效益。2006年水稻治种达到了150亩。

商品蔬菜种植是邓远超带领新安村干部群众近年来发展村域经济的又一重大支柱产业,今年全村种植面积达到200亩以上,但产品销售是一个大难题,他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积极引导10多名农产品流通能人收集市场信息,寻找市场销售渠道,到三台、中江等各中小城市和集镇设立销售网点,仅此一项,全村农民每年可增收80多元。

牢记神圣使命 建设美好家园(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高级教师事迹材料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