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农家乐”旅游模式
在对朝阳农家庄、启明农家园、建晓农家乐3家“农家乐”餐饮店扶持力度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扶持发展让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炕,游农村景,享农家乐”的多户餐饮店。与此同时,依托赵家村旅游资源,借助包扶单位支持,以农家庭院为载体,重点围绕旅游做文章,着手建设田园风光式农家小院,开发、出售旅游纪念品、民俗工艺品、剪纸、窗花、布鞋、布老虎等传统工艺品,土特产品,改造现有果园,修建村牌、广场文化活动室、戏院、土特产品商贸店、超市等,有效确立以吃、住、玩为主的集观光、休闲、采摘、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的田园休闲型“农家乐”旅游模式,将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使田园风光与现代宾馆和谐交融。
2、优化庭院经济
将村中原有的品种单一,树种质量差,管理粗放的38亩庭院经济林,在林业、农业部门的支持下,重点更换新品种,种植岱海秋红苹果3处,定期对果农进行技术培训,加大树种优化力度,栽植国槐、云杉、庭院经济林1.8万株,并在果园内点种毛豆、葫芦、黄瓜、甜玉米等农家作物,游客可以亲自采摘农家果菜等绿色农产品,分享劳动丰收的喜悦,达到优化种植结构、增强视觉感受,提高种植效益的效果,致力营造浓郁的乡土人家气息,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社会、经济三效合一的路子。
3、发展设施农业
对原有15座大棚,聘请有技术、懂经营的大户承包经营,种植“日本礼品西瓜、彩椒、香蕉冬瓜”等特色作物,经济效益非常好,示范辐射带动全村农户,逐步推开。积极鼓励农民在庭院内发展蔬菜、花卉、瓜果等种植业,使农民家家户户营造出绿色氛围。村前紧靠呼阳路的50亩耕地,全部种植保护地蔬菜,为发展设施农业奠定基础。
4、发展园区化养殖
配套旅游业发展,逐步萎缩散养畜牧业,大力推广专业化、园区化、集约化的科学饲养方式,扶持土鸡、家免、肉羊等低污染特色高效养殖业发展。
四、改变传统种养模式,调优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1、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
2007年以来,共建日光温室大棚15座。同时推广种植甜玉米,养殖肉羊,发展庭院经济,由过去单纯的种粮转到种菜、种特色物种和反季节蔬菜上来。此外,努力争取户用沼气项目,已建成“一池三改”模式的沼气池15座,全部投入使用,与种养业配套发展,基本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
2、就近输出劳务,农民工变成了“上班族”。
面对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可喜势头,针对建设工地工人紧缺的时机,由镇社会劳动保障事务所牵头,组织村民开展劳务输出,村民打工不出村,既能增加收入,又不影响农业生产,还能合家团聚,享受到了城里人的待遇,被称为村中的“上班族”。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村在附近工地打工的总收入超过8万元。
五、倡导先进文化,树立文明乡风,提高村民素质
1、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创建文明。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全面动员,广泛发动群众,让村民真正认识到创建文明村是一项“惠民工程”。
2、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以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和三产服务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对村民进行职业化,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三年内,使100%的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通过培训使农民基本掌握了一门实用技术,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也提高了素质。
3、加强道德建设,树立文明乡风。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村内小广场宣传栏内宣传公民道德,“八荣八耻”,加大“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组织村民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知识竞赛”,农民运动会,五四青年联谊会,七一党员活动日,国庆文艺晚会,营造文明村文化氛围,通过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创建文明的乡风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