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里的投资环境,来自襄樊的投资商张富彦深有感触:“我刚开始来时真担心在这里呆不下去,所以签合同时留了一手,只签了一年的合同。可是我一年还没干满就又同村里续签了合同,而且是一签就是5年。”张富彦初到宜昌时,资产总共不足30万元。没想到短短两年,他坐上了蓝鸟王,资产滚动发展到300多万元。
1999年至今,共联村共引进项目53个,投资总规模超过一亿元,村里每年可获得经常性收入400多万元。村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共联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人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人”。面对投资商纷至沓来。共联村通过土地合理流转,集约用地,积极腾地,投入巨资储备了525亩土地,前来共联的商家、单位只能以“租”获取用地权,老百姓感动地说:“这可是村里为我们子孙后代兴建的银行啊!”
共联发展观——壮大集体经济,共建和谐新村,彰显共联魅力,以村民福利改善让百姓在发展中共享“惠民”成果
几年来,共联村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道路上,步履矫健,硕果满枝——
村里投资80多万元铺设了4500多米供水管道,使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公司的卫生水;架设低压线路3.7万米,解决了村民用电电压不稳的问题;投资100多万元硬化村级道路,让村民出行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尴尬。现在的共联村,98%的农户家安装了程控电话,100多个农户购买了私人汽车,98%的农户住上了宽敞漂亮的“小洋楼”!
从水电路到食住行,从2000年开始,谈及变化,村民如数家珍……
那天,72岁的胡声秀老太太跟往常一样,笑眯眯地来到村委会,签字领取了她当月的168元退休金,她说:“村里经济发展了,和城里人一样领退休金,子女也在村企业里上班,生活有保障,我们心里踏实啊!”
和胡声秀老人一样,共联村每个月有男满55岁、女满50岁的327位老人按时在村委会领取120-180元的退休金。与此同时,村办企业283名下岗职工恢复了生活补贴;200多人转入城镇职工养老统筹;1062名村民由村集体补贴300多万元统一进入无地农民养老统筹。共联村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靠。就连老人去世后,自觉实行火葬者,村委会报销500元的火化费并发放1000元的抚恤金。
2007年初,村委会投入2万多元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村参合率达到100%。为了切实解决好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村里建起了农村示范卫生室,医生均达到大专以上学历,不仅村民就医实现小病不出村,而且还为村民建立了健康档案,每年给村民免费体检一次。
为了营造“知识改变命运”的氛围,共联村拿钱对村里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奖励:考上一类大学奖励2000元,二类大学奖励1000元,省重点高中奖励500元。2006年至2008年先后有29名优秀学生获得了奖学金,奖学金达21500元。
共联村每两年举行一次“五好”评选活动,10位好婆婆、10位好媳妇、10位好女婿、10位好丈夫、10位好妻子由村民们采取无记名投票直接推选产生,村委会为其披红戴花。身边的榜样,成为村民时刻规范着自身的行为标杆。
文明村风改变了共联人。追求时尚、追求高雅、追求新潮成为共联村的风景,告别牌桌,走出麻将馆,涌现出一批兰草、绘画、藏石农户。村中的农民舞龙队、舞狮队、花鼓队不仅成为城区开业庆典的常客,而且数次上中央电视台……
如今的共联村,俨然成为宜昌市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一个亮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来自澳大利亚的国际友人及**、**、**、广西、贵州、**、青海等地的嘉宾前来共联村考察、观光、学习。
采访结束时,共联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彭正平语出惊人:“到2010年,共联村将对2538名村民实行粮油免费供应,初步建设成‘经济发展非农化、农民增收多元化、衣食住行时尚化、社会保障制度化、文化生活先进化、村民素质全面化、村庄建设生态化、环境友好和谐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五好建设规范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