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医院医术精湛
一系列的深化改革不仅给医院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更促使一院人养成爱竞争、肯专研的好习惯,每个人都铆足了劲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该院眼科更是如此。
一院眼科成立于1959年,1978年时成立了徐州眼病防治所,时任该院副院长、眼科主任李子良教授担任所长。几十年来,在眼科专业的规模、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均得到全面发展,在徐州市乃至淮海经济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辐射力,是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眼科医师进修基地和白内障手术复明基地,拥有众多专家,工作量居徐州市之首。
该科人才济济。学科带头人李子良教授兼任国际眼科学会联盟顾问、中华眼科学会常务副主委、中华眼科杂志副主编,并担任《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中放顾问,199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学科带头人崔建萍现任眼科主任,2000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及江苏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学科带头人王丹梅是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000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及徐州市优秀专家。
科室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而是不断探索求新求发展,不断开展新业务。在白内障治疗方面,在开展超声乳化手术的同时,开展各种超乳联合手术;眼后节开展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网膜复位术及各种玻璃体充填物对眼压影响的研究;眼眶病在常规手术的基础上开展微创眼眶肿瘤切除术、微创视神经管减压术获得良好效果;在青光眼的治疗上新开展了非穿通小梁切除术、阀门管置入术;而羊膜移植术、干细胞移植术以及角膜移植的联合手术使眼表疾病的治疗有了更多的选择;眼底血栓性疾病的溶栓治疗在眼底病的治疗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小儿眼科工作中,垂直性斜视手术的开展填补了斜弱视手术的空白。这些工作的不断展开和延伸,使得眼科临床工作上了新的台阶。
精湛的技术、拔尖的人才使得该科硕果累累。仅2003年一年,全科共完成科研成果4项,“房水引流物植入术治疗复杂类型青光眼”获徐州市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对人眼波前像差影响的研究”获徐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复杂类型青光眼的系列研究”获徐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硅油填充术后眼压变化的临床研究”获徐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外,还在国家、省各级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科室因此获得“江苏省医学临床省重点专科”称号,“徐州市医学临床重点专科”称号2003年,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增名徐州眼科医院,这也充分证明了该院眼科的整体实力。
红十字医院爱心奉献
医院不仅用精湛的技术服务广大患者,更用爱心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奉献之歌。自1984年医院增挂徐州市红十字医院牌以来,始终恪守红十字会七项原则,以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为宗旨,努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近年来,医院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强和改进红十字工作,利用“五.八”世界红十字日、“12.4”日全国普法日等以上街宣传、义诊、发放宣传材料、举办展板等形式,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普及红十字知识,使红十字精神深入人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01年12月,江苏省启动“微笑列车”项目,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通过专家组的细致审查,成为江苏省实施“微笑列车”项目的四家定点医院之一,由其负责免费为徐州市区及六县、宿迁市区及四县的患儿矫治。院领导对该项目十分重视,在人力、物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各科室团结协作,积极配合,自2001年1月至今,医院已收治859例患者,手术成功率>99%。成功的手术,高效率地工作作风,处处充满爱心的医院环境,不仅赢得了“微笑列车”组织方的满意,在本地区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防盲治盲一直是眼病防治所成立以来不间断的社会工作,自九十年代起,医院每年在徐州周边乡镇医院设定一个防盲治盲点,采取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及政府与基层医院协调的方法,先培训眼科人员,然后普查筛选出可治盲,最后集中起来做手术的过程。截止到今年10月底共计义务实施白内障手术6943例,其他眼部手术520例,首诊病人39000人次,普查范围在220万人口以上,手术成功率在99%以上。近五年实施CBM/AMITY/EYEINSTITUTE项目、“视觉第一中国行动”计划中,医疗队奔赴青海、甘肃、安徽及本省宿迁、邳州、丰县等贫困地区,高质量、高数量的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的任务。先后为省内外、市、县、乡、村举办各类培训班78期,受培训人数达到2200人次,并在徐州各县、乡村建立了眼保健网。医护人员专门编写了一本《眼科辅助人员教材》以及翻译出版了《发展中国家眼保健》一书,很受防盲治盲工作人员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