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起连心桥
在永兴村,一提起冯树义,人们都说:“他一颗心分八瓣,瓣瓣都是为了咱老百姓。”
永兴村五社有一条河,隔断了通往外界的路。村民有一句顺口溜:“隔岸能说话,握手得半天”。人们出行都得绕四五里路才能到对岸。冯树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下决心建一座桥,解决村民行路难的问题。1997年6月,村里拿出4.8万元来建桥。冯树义自己画图设计,很快拿出了建桥图纸。为了争取在雨季到来之前建好这座桥,他住在工地上,没白天没黑夜地抢进度。一天,暴雨倾盆,河水猛涨,砌了一半的桥基眼看就要被水冲毁。冯树义急坏了,他指挥村民一边改挖河道,让水绕行;一边冒水施工。为堵住急流,他率先跳进水中,在场的十几名干部和党员在他的感染下也先后跳进水中,用石填、用土挡,苦战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及时疏通了河水,砌好了桥墩子,为赶在雨季前完工赢得了时间。为了记住冯书记带领党员干部建桥时的感人事迹,村民们给这座桥起名叫“连心桥”。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以前的永兴村路不好走,影响了农产品外运,成了冯树义的一块心病。几年来,村里先后投资350万元,新修了13.3公里水泥路,在全镇率先实现了水泥路屯屯通,便利的交通为农产品及时外运提供了保证,村民们说:“冯书记又为我们铺就了致富路。”
村上办中学
以前,永兴村只有一所小学,村里的孩子要上中学得走几十里的路,学生辛苦,家长操心,有些孩子因此辍学了。冯树义想:孩子是我们的希望,不上中学以后能有啥出息。于是建一所村中学就成为冯树义的心愿。他对村民说:“咱们穷,是吃了没文化的亏,绝不能让子孙后代再没有文化!”为了解决上学难的问题,1981年村里投资5万元,将原来人民公社的旧址买来,进行了维修,又购置了课桌和板凳,建起了村办中学,辍学回家的孩子又回到学校上课了。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村里先后投资50万元,没有教师就高薪聘请,缺少教学设施就投资购买,使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村中学越办越好。现在整个中学占地4200平方米,教室480平方米,全校有17名教师、在校学生102名。建校以来全村有400多名学生先后走进了大专院校。现在有在吉林农大攻读博士的,有在西安交大、石家庄铁路学院等高等院校就读的,为国家输出了一批优秀人才。
几十年的辛苦图个啥
1994年,正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之初,冯树义想方设法为群众找项目、跑市场,又张罗为村里建办公楼。在施工中,人们发现冯书记走路一瘸一拐,嘴里口水直淌,村委会主任和乡亲们都劝他到医院检查一下,可他就是没时间去。在建办公楼的两个月时间里,冯树义没睡过一次囫囵觉,为了节省村开支,他白天组织村民选项目、签订单,夜里自己守在工地上看料。饿了吃两张家人送来的煎饼,累了在玉米秸搭的工棚子里打个盹。由于过度劳累,使病情加重了,他接连两次摔倒在工地上,村民再也看不下去了,强行把他送到县医院检查。后来又转到了长春大医院检查,结果诊断为脑瘤,需要住院手术。交住院押金时,冯树义家里连3000元押金都拿不出来。医生说:“当了20多年的村书记,怎么还没有个十万八万的。”的确,按照合同规定,冯树义每年都可从村办企业纯利润中提成两三万元,但十几年来,他一分没提,每年只拿4500元的工资。外出为村里办事的差旅费,他没报销过一分钱。他现在的住房是70年代买人民公社旧址的三间平房,是村里最破旧的。村党总支和家人又借了5000元钱,为冯树义做了手术。手术前,一辈子没在人前流过泪的硬汉子,禁不住泪水滚落下来,他环视着大家说:“我这次要是不行了,永兴村还有这么几件事我没完成……,你们一定要把它们办好了。”在场的人眼圈湿润了,说:“老书记,这些年你为我们累坏了。”
幸运的是手术很成功。冯树义病愈后,在大连开发区工作的大女儿说什么也不让他再当这个书记了,哭喊着说:“爸爸,你几十年的辛苦到底图个啥,别干了,到大连去享享福吧。”可不管女儿怎么说,他就是一句话:“我哪也不去,死活都是永兴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