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2)

2010-06-18 12:18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突出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象牙塔中的学问,而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历史经验表明,孤立地、静止地、教条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实践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离开本国实际谈论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神圣化,是毫无出路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基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在实践中不断回答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结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与具体国情相结合,突出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科学,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然而,由于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不同,对马克思主义的应用也就不尽相同。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应用,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实践的指导作用,必须使之同我国的具体国情紧密结合起来,同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实际之“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和特殊条件,形成适应中国国情、能够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运用通俗易懂、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和大众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解答时代课题,突出时代特色。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课题。只有准确把握和解决时代提出的课题,才能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正是在回答和解决自己时代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当前,我国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放眼全球,和平、发展、合作成为世界潮流,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纵观国内,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人们的思想困惑日益增多,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新课题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分析当今时代的新特征、新变化,努力回答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的历史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求我们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这一理论体系,从纵向上说,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从横向上看,涵盖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各个方面,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各个领域,包括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一个科学、严整的理论体系。我们应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这一科学理论体系。

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关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问题分析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