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确保规划质量。要努力制定符合青海省情、体现时代发展要求、人民群众满意的高水平教育规划。符合青海省情,就是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这个最大的实际;体现时代发展要求,就要准确判断世界和全国教育发展新趋势,应对人才竞争新挑战;让人民群众满意,就要体现以人为本,始终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研究制定规划,必须切合实际,经得起历史检验,全面分析世情、国情、省情、教情的发展变化,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阶段新特征,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尊重科学,发扬民主,充分利用专业力量,发挥专家咨询作用,建立有关部门通气会商和沟通协调机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群众的意见,努力在千头万绪中理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最佳途径,寻求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大共识,确保规划编制的质量。
三、主要任务
(一)确定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
各地、各单位要立足实际,在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各方面,提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需求,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反映教育规律和教育发展趋势的指导方针。制定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基本目标和总体思路,研究制定城乡、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以及主要政策措施和重大工程项目。提出进一步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战略目标和重大政策措施。
(二)明确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思路
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和学校布局要综合考虑当地人口变化、学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特点,主动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的新要求,主动适应全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新格局以及能源基地建设、“三江源”生态移民建设、城镇化建设等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部署,做到同步规划并适度超前。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各地要分别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及民办教育、学前教育、教师队伍、条件保障等做出专题性规划。分析各级各类教育的需求与供给关系,优化教育结构、比例和地区布局。研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促进规范民办教育和发展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的工作思路、重点项目及重大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农村牧区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农村牧区学校的办学标准、校舍标准、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促进农牧区教育健康发展。
(三)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措施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各地、各单位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始终,努力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素质教育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制定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把依靠教育家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关键措施。要着眼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长远发展,认真分析和研究民族地区加强“双语”教育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四)确定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和重点领域
各地、各单位要以改革为动力,促进制度创新,研究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和考试制度改革等总体思路和重大措施。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水平,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形成各级各类学校富有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办学体制和机制。促进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研究全面提高教育开放水平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措施。
(五)完善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