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范围。逐步建立健全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支持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落实军烈属优抚政策。完善农村五保户救济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加强乡镇敬老院建设,全年兴建2所一级敬老院,20所五包之家。
七、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建立新机制
21、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强化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法制型政府。做好乡镇换届工作。全面推进乡镇便民服务大厅建设。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
22、落实惠农政策。及时、足额兑付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等补助,规范有序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妥善解决土地承包纠纷,保护好农民的土地权益。加大涉农收费监管力度,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加强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积极化解村级债务。
23、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五年规划,深入推进“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扎实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扎实开展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镇村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投工投劳,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24、加强组织领导。县里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农委,并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建立县领导挂联制度、部门帮办制度、向示范村派驻党组织第一书记制度,明确有关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合力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负起组织者、主导者和推动者的责任,切实转变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去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从而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和推进机制。
25、严格目标考核。将新农村建设工作列为全县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范围,由县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办公室实行定期、不定期督查考评,组织交流、观摩,年终评出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乡镇”、“优质服务单位”和“先进个人”,由县委、县政府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对考评最后一名的乡镇进行通报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