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 同心协力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以及××省、××市相关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就建设×ד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制订了全市“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行动计划。为确保这一重大历史任务能按序推进,我市积极统筹规划,精心部署,全力以赴,开拓进取,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
一、回顾2006年新农村建设情况
2006年,我市按照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思路,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市农村呈现出“经济运行平稳、环境改善明显、生活水平提升”的良好态势。
1、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2006年,全市农村紧紧围绕年初“两会”确定的发展片区经济、规模经济、品牌经济、富民经济的工作思路,努力促使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快速增长。一是扩大高效农业生产规模,推动农村土地集约化发展。全市亩均产值2000元以上的农田面积达15万亩,占农田总面积的35%,特种水产养殖占渔业总收入80%以上。全市无公害基地面积达33.73万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35%以上。“工农互动、以工兴农、以企带村”的路子在全市农村积极实践,省重点龙头企业众诚鸭业有限公司就为当地农村培育了大量的新型农民,实现了共同富裕。二是加快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稳步提升农业企业运行质量。据经贸委统计,全市农村工业企业进入规划区的比重已达到58.6%。1-11月份,全市达成90个农业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5.6亿元,其中民资1.78亿元,工商资本2.19亿元,外资2087万美元。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不断拓展农民收入渠道。全市农村各类专业市场、经纪人等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增多,社区为农综合服务等便民性服务业不断优化,农业旅游、休闲等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据统计测算,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
2、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积极推进农村“三大合作”改革。2006年我市积极在2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盛泽镇人福村、震泽镇龙降桥村、七都镇群幸村、节制闸村等9个示范村完成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当年全市共有11个村完成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使我市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增加至13家,取得了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新突破。积极推动对行政村统一经营农民流转土地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造,全年共完成18家土地股份合作社组建工作,使我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增加至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快速健康发展,已从年初的21家增加至33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不断创新,我市大力支持和鼓励各村积极开发利用现有资源、盘活存量资产,通过给村集体建设留用地、统一在镇村规划区内建造标准厂房、打工楼等方式发展村级物业经济。如元荡村发展了农民物业合作社,共有190户农户入股,筹集资金1000余万元建设1.8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横扇镇则为薄弱村在镇级工业开发区内提供预留土地集中建设标准厂房等。年内,还积极实施农业保险制度和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度。
3、合理规划村庄建设,积极改善农村环境。
我市根据农村居民房屋现状,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投入1500余万元邀请规划设计单位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科学制订了镇村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全市共规划了375个农民集居点,其中新建点20个、改造点341个,公寓点14个。其中20个新农村示范村的详细规划已通过专家论证和市政府审批,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其余355个布置点的规划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并通过市级评审。明年,我市将全面开通农民建房审批,引导农民在集居点上建房安居。同时,按照创建全国生态城市、优美乡镇与省级生态村的要求,大力推进以农村“三清、三改、三绿”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建设工程。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市农村环境建设的若干意见》(吴发〔2006〕58号),重点实施水环境治理、污染治理、农田治理、村庄整治、农村绿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干道环境整治、农村畜禽养殖整治等“八项工程”。目前,我市250个行政村中××省卫生村达164个;绿地总面积达到32.25万亩;2006年全市已完成疏浚整治村庄河道485条、372公里、380万方任务;全市2298条河道,2310公里全部落实长效保洁机制。今年又加大对城乡结合部的综合整治力度,严格控制农村垃圾无序化扩散,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