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习单位简介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我暑期实习所在的单位,以便我后面报告的展开。我暑期实习的工作单位是广东省东莞市 件数量大,刑事审判庭也不例外。近几年刑庭每年受理案件两千件以上,今年估计突破三千件,所以刑事审判庭事务繁忙,法官、书记员等各类工作人员在五十人左右。我在内勤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
1.内勤电话接线 刑事审判庭案件数量很多,每天都有许多诸如被告人家属、受害人及其家属等相关人员想与案件承办法官进行沟通,他们需要从内勤查询法官或者书记员的工作电话。我的任务就是在内勤工作人员忙着干其他事情的时候帮他们接电话查询,并回答来电者一些基本问题。
分发新案件及证据材料 内勤每天负责将检察院移送起诉的新案件及卷宗从立案庭搬来,按照刑庭内部案件分流规则分发给十几名法官并由法官签收。与此同时,我们通常要在案卷袋上写好案号、承办人、册数等基本信息,以方便法官日常查找卷宗。由于卷宗事关众大,所以这项工作必须十分小心谨慎,不能出任何差错。 另外,在东莞市 交报告;另外,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也不时有调研任务。只要涉及刑事案件的调研都由内勤来完成。
7.看守所送达 东莞市 一、
实习单位简介
******税务师事务所主要拥有两个部门,代理部及转移定价部。 代理部主要业务是为企业做税务代理,其中主要包括:
1、税务登记;
2、税款计算和纳税审核; 3、申报和缴纳税款并依法退税; 4、申请减、免税;
5、代理企业税收复议,提供涉税诉讼税法依据;
6、制作涉税文书。 转移定价部主要帮客户准备转移定价同期资料,预约定价的材料,与税务局进行沟通,以证明企业转移定价的可靠性。
二、实习目的 本次实习目标的是参与税务师事务所的工作,对事务所行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毕业后正式工作做好准备。 首先,毕业后我比较想去事务所工作,一方面是我觉得事务所的工作可以让我接触到不同的行业,开拓我的思维,在年轻的时候督促自己去多学点知识;另一方面,事务所按照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工作,这样相对于在一个公司财务部工作更容易保持自己的个性。因此现在的实习能够让我早点适应该行业的环境。 其次,毕竟事务所的工作对于会计系本科生来说是比较对口,比较容易上手,也可以更好地利用短短的实习的一个月。如果去不够熟悉的行业实习,一个月实习过短,不利于深入了解该行业。
最后,之所以选择税务师事务所是因为在校期间对会计师事务所有比较多的了解,而对税务师事务所了解不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税务师师务所也是一个比较适合我的去向,所以我想先适应一下工作的内容,为确定工作留下理性的印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习体会
1, 抓住每一次机会主动学习。 之所以把这个感受放在 些问题去问同事,同事耐心地为我一一解答,我终于把这份文档弄懂了,以后可以做更多的复查以外的工作了。这件事情我自己做的是挺满意的,从每件小事里学到大知识。毕竟工作的时间还很长,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更长远的自己能做什么,而不是当前一天两天的工作完成就好了。 还有一个例子是复印打印的例子。所谓的“影帝”、“影后”的玩笑流传于实习界不是没有道理,每一个新人进公司多多少少会做一点打杂的工作,但其实我们也可以偷着从打杂中学一点东西。比如同事让你打一份客户的邮件,打印三份。我们就可以想一下为什么要打印两份。一份作为客户档案,一份给自己备用,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原来公司对于客户邮件都有备份的步骤,从而我们可以了解更多的工作流程。再比如,从打印的内容上面也可以看出公司最近的主要客户是谁,大概从事些什么样的服务。这种偷偷的学习,虽然不够正大光明,但也无可厚非。在多元化的知识社会里,比的就是信息量。与其站在复印机旁不知所措,还不如动动脑子,去学点,见识点东西。
2, 学会委婉拒绝,协调沟通。 很多学生都很难以开口说“不”,我父亲也在我大学期间屡次提醒我这个问题。但是一直到实习,我才知道,有的时候说“不”是必要的,而且不仅对自己有好处,也能避免自己勉强做事而给团队带到的“倒帮忙”的作用。 比如上班的时候,会有不同的同事让实习生做事,往往一件事刚上手,就又被拉去做别的事情。到头来好像忙了一整天,但自己也不记得自己干了什么,反而记得还有多少事情没干。其实这样的结果别人反而不会欣赏,哪怕对谁都说“好”,都把活接下来了。原因有
二,一是你一旦接了别人的活,你就是做好。但如果你因为别的事没完成,或者延后完成了,就会低于别人心里对你的期望,那么不论你作了多少事,因为质量的问题,给人的印象总是不好。 己就琢磨不出来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一不小心,把自己做了一个下午的文档里的内容删掉了,然后气得自己真想打自己,自己想了半天办法也没有用。这个失误可能会耽误小组的进度,于是我去向同事承认错误。奇迹发生了,同事从C盘的缓存里找到了半个小时前的文档内容,虽然还要重做前半个小时的,但是已经拯救了大半文档,把我感动的差点哭出来。他还说要是我晚一点找他,缓存里就没了。 还有一个例子是有一次是去外管局咨询收购合并企业的汇款问题。我那时就一个劲地怪自己经济法知识没学好,去外管局询问的时候心里都没有底。去了外管局,是窗口式的,人很多场面很乱,根本无法把一个问题问细了。我先是按照同事写给我的纸条,把该问的问题问了,之后心里还是没底,因为自己都不懂为什么,没法彻底理解。觉得直接把答案记下来回去交待是不负责任的。万一把政策弄错了可是大错。于是我硬着头皮,赖在窗口,问着一个个“白痴”的问题,不仅把问题给问了,还上了一节经济法课。问的时候我脸都红了,身边也有很多人焦躁着拥挤着。现在想起来当时的难为情还是很好笑。不过该厚着头皮还是得厚,该问还是得问,总算后来把这件事弄懂了,回去交差的时候也算是胸有成竹了。 所以在这时候,在自己不懂的情况下,不防多问问,虽然表面上显得自己笨一点,但可以避免大的错误。况且,我们还是实习生,一个拥有好氛围的公司的同事是不会笑话你笨的。每个人都是从新人走过来的。对于出去办事的话,该硬着头皮就硬着吧,事办好了,结果好了比什么都好。 另外,多问不仅可以解决现在发生的问题,也可以避免潜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