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大会一致同意,在党章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这次大会中最为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再一次与时俱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有了新的历史方位,“新思想”入党章既是众望所归,也是必然要求,更是时代呼唤。“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和动力。”如何认识理解“新思想”对“新征程”的引领导向作用,还需从历史延伸的“深度”、中国特色的“角度”和时代发展的“高度”,这三重维度来定位坐标。 从历史的“深度”对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延续性。中国道路的崛起不是突然性爆发的,而是基于长期的历史积累,抓住了重大契机的崛起,其发展具有历史的延续性,是可持续的。如果说中国道路最鲜明特征是历史的延续性,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便是延续性的内生源泉和内在活力。追溯过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有改革开放之前的社会制度变革的理论基础,也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进程的历史底蕴。立足当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展望未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从中国的“角度”探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色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发展进步的要求,具有本国独一无二的特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符合中国当代国情的正确思想。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只有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严格按照“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要求,切实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中国才能由大国走向强国,在站起来、富起来的实践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从发展的“高度”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代感。现代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但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着层出不穷的难题和考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棒”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接力跑”,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力开辟了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怎样实现现代化,怎样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思维广度,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处于转型期,如果说十九大是一次“站在世界地图前”盛会,那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便是中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新坐标。
第4篇: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中学生与网络
现已行入飞速发展的电子时代,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网络也飞速发展,迅速进入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并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随之,网上阅读、电子邮件、视频聊天等等这些过去罕见的词儿,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词汇。而网络也开始由一种先进的传媒方式发展成一种文化,并且这种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影响力在现代社会中渗透和扩散。于是,网络问题就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引发了人们的理性思考。 这种带给我们无限便捷的交流方式却也正在对涉世未深的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1、对于青少年“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青少年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2、网络改变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青少年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要求平等对话,对青少年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同时,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3、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有关专家调查,网上信息47%与色情有关,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在网上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还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也在网上发布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青少年。这种信息垃圾将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污染青少年心灵,误导青少年行为。
4、网络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一方面,少数青少年浏览黄 色和非法网站,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另一方面网络犯罪增多,例如传播病毒、黑客入侵、通过银行 和信用卡盗窃、诈骗等。这些犯罪主体以青少年 为主,大多数动机单纯,有的甚至是为了“好玩”、“过瘾”和“显示才华”。另外,有关网络 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给青少年 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
在这个时间充裕的假期里,我与几位好友在当地的网吧里实地调查了一下,发现许多未成年少年长时间呆在网吧,特别是留守儿童,沉迷于游戏和虚拟的网络交友中,时不时听到稚气未脱的愤怒叫喊声。对此情况,我们也在网上查到了一些数据,如下:
1.上网地点:58.8%的青少年用户在家里上网,31.5%的用户在亲戚朋友家上网,在网吧、咖啡厅或电子游戏厅上网的占20.45%,在父母或他人办公室上网的占15.0%,在学校上网的占10.8%。
2.上网时间和对上网时间的满意度估计: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212分钟左右,如果平均到每日,约30分钟左右。37.0%的用户认为自己上网时间“正好”,认为“比较多还能满足”的用户占12.0%,认为“太多了”的仅为0.7%。31.7%的用户认为“比较少”,18.5%的青少年用户认为“太少了”。也就是说,50%的青少年用户对上网时间并不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