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立强有力的经费保障机制。一是积极协调县直有关部门,争取将进贤作为全市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示范县,争取全县垃圾无害化处理一次性投入由市、县两级财政各承担50%;日常运行费用市里补贴40%,县、乡、村共同承担60%。二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发动群众投资、投劳,采取财政补一点、乡镇筹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的办法解决经费紧张的问题。三是涉及农村环境卫生与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农项目,如农村改路、血防改厕、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要结合农村环卫保洁,给予项目倾斜支持。
(四)进一步完善管理考核机制。要建立健全上下联动、逐级负责的管理机制。一是县里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农工部作为全县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的牵头部门,负责相关工作的统一指挥协调和督促推动;二是各乡镇要分别成立乡镇环卫管理站,明确责任领导和专门工作人员,负责本乡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的组织推动;三是各村街要按照县统一要求,通过村民代表会议选举出生活困难、珍惜岗位、责任心强的村民,组建环卫保洁队伍;四是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扶植政策和工程验收标准,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严格考核验收,确保全县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五)坚持统一规划、试点先行、稳步推开的建设思路。一是在全县建设一座占地150亩、日处理能力300吨以上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处理场,实施垃圾区域集中无害化填埋处理;二是继续选择全县部分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作为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试点村,2009年上半年完成这些村的生活垃圾无害化试点建设。?接着,在充分总结试点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成功经验基础上,在全县范围内启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建设工作,年底前实现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2010年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规范推进,从而实现引导农民形成日常性的卫生清扫保洁习惯,形成农村垃圾的收集处理长效工作机制,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促进农村环境有明显改善。
垃圾分类工作心得体会参考例文2021【四】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是全面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城乡发展环境、提升现代化水平、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日产生活垃圾数量持续递增,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村落分散、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生活习性落后等突出问题,垃圾污水乱泼乱倒现象随处可见,广大农村特别是国省道两旁环境污染问题日渐严重,影响了环境面貌和对外形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开发开放步伐,更威胁了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十分必要。
一、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分类
从垃圾分类来看,城区生活垃圾主要包括高科技易污染类废旧物(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废电池等)、日用品废弃物(废玻璃、废金属、破旧衣物、各种废弃塑料包装盒、破旧家具等)、厨余物(剩菜、剩饭、剩汤、果皮等)、装修建筑垃圾等;农村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农业生产附属垃圾(蔬菜枝叶、瓜果皮、各类腐坏蔬菜和水果等)、燃料废渣(煤渣、草木灰等)、建筑材料类(碎砖瓦、渣土等)、厨余物(剩菜、剩饭、剩汤等)、日用品废弃物(废玻璃、废金属、破旧衣物、各种废弃塑料包装盒等)、高科技废旧物(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废电池等)、人畜排泄物等。
从以上分析可见,城区生活垃圾主要特点:总量较少,种类多、成分复杂,污染性较大,可回收利用率较高,热值较高;农村生活垃圾主要特点是:总量较多,季节性较强(夏、冬两季量大),污染性垃圾量相对较少,可回收利用较少,焚烧热值较低。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垃圾处理层次低,处理方式落后。大部分自然村仍处于生活垃圾无序丢弃、露天堆放状态,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和周边生态环境;
2.填埋点设置不规范。多数简易填埋点都是利用废弃坑塘,未能达到无害化处理技术标准;
3.垃圾收集、存储、运输设施不配套。现有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设备简易落后、损坏严重,无法满足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要求;
4.专业保洁队伍不健全。大部分村街尚未建立保洁队伍,且现有人员管理标准、作业标准不统一,难以保证环卫作业效果;
5.资金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垃圾处理资金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尚未形成一套分配合理、行之有效的农村垃圾处理资金分担机制;
2
6.村容环卫意识亟待提高。受农村生活传统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制约,农村垃圾乱堆乱倒等生活陋习仍比较严重。
二、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系统建设
1.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以城市化为主导的发展战略,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局面。
2.一直以来,政府始终高度关注环境卫生工作,将垃圾处理作为改善农村环境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资金、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借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城乡环境面貌显著提升,为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3.近年来,我国对垃圾处理工作进行了多项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尝试,?4.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乡环境面貌显著提升,通过广泛深入、行之有效的宣传发动,广大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综合素质较大提升,广大群众在环境建设中收获了实惠,体会到发展,对提升全县环境面貌的要求更加迫切,为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群众基础。
5.按照城乡统筹和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借鉴发达地区垃圾减量模式,立足源头,通过政策引导,大力探索并建立垃圾减量机制,最大限度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目标。农户自觉将本户日产生活垃圾进行初步分类收集,保洁员将农户日产生活垃圾集中运输到垃圾分拣场进行二次分拣减量,对分类减量后的生活垃圾进行压缩减量处理后,运往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进行统一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