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广告的目的只是“借助公共媒体的营销”活动而已。这就决定了优秀广告创意的终点也必须是“宣传最终是为了营销”。否则,任何优秀的创意都只能成了“往代理商脸上贴金的奢侈品。”“在圈外人的概念中,广告人可以靠脑袋吃饭。甚至……是花别人的钱还要别人付费的一份职业。其实。对于从业有十年以上的广告人来讲,这份职业的冷暖只有自己知道”(同上)。用“戴着镣铐起舞”来形容当今的广告人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这个“镣铐”就是广告主为了营销的目的而立下的种种规矩和限制,是广告人从事丰富多彩或富有特色的优秀广告创意时的“宣传”活动避无可避的禁锢。
优秀广告创意的诞生必须是“博学广采、厚积薄发”的过程
这要从广告创意的产生流程说起。对广告创意的流程,有广告人常用几句话来形容:
*准备过程: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酝酿过程: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顿悟过程:
众里寻他千百度,
暮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验证过程: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这是正确的。如果将上述广告创意的流程拆开解释,那么就是:
一、准备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博学广采的过程,也是一个十分寂寞苦苦求索的过程,是“独上”高楼、是“独自”“望尽天涯路”的过程。现在大多数的广告人心态比较浮躁,好大喜功,贪图一蹴而成,很少有几个能沉下心来,多读几本书,博学广采,穷尽天涯路。许多人虽说是肚里没有几滴墨水,照样鼻子尖上插大葱——装“象”,自己连错别字还没有弄清楚呢,竟然也要笑“风流”。如此下来,创意就成了愣小子的“闯异”“撞疑”。国际广告大师李"奥"贝纳在谈到其天才创意时说:创意秘诀在哪里?就在他的文件夹和资料剪贴簿内一——文件夹是他随时随地记录下来的使其感动的“片言只语”或构想,而资料剪贴簿是他每星期从报纸杂志上剪贴下来的各种广告。广告创意实际上是一个综合调动广告人一生知识、经验及记忆印象,并将此按特定意图加以重新组合的过程。(见《广告学》教程李宝元著)可见,大师的成才之路,也是一番“独上”高楼、“独自”“望尽天涯路”的过程。
二、酝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再加工的过程,是广告人在输入了广告主的产品要求广告目的等元素以后,依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广告形式方式手段等元素,“厚积薄发”的一个中间加工过程。这个过程同样是一个(或一群)广告人“甘苦自知”的寂寞过程。其前提条件就是是否对广告的“经验积累广告形式方式手段等元素”的完全掌握和灵活运用,是否曾经有过“望尽天涯路”的痛苦过程;也是在“戴着镣铐起舞”过程中的一个相当痛苦的挣扎过程。
三、顿悟过程,其实只是一个找到和发现解决问题的突然的转折时刻,是“厚积薄发”的“薄发”时刻。很多人醉心于这一时刻的到来,期盼于这一时刻的到来,这本无可厚非。但大多人忽略了这一时刻到来之前的“厚积”过程,忽略了这之前的“望尽天涯路”、“为?厚积?消得人憔悴”的积累过程。因而使得自己的“醉心”只能是望梅止渴、缘木求鱼了。
优秀广告创意的成功必须“根植和服务于大众(广告受众)”
这也就是前面广告创意过程中最后一点“验证过程”的基本前提所在——广告创意的成功必须“根植和服务于大众(广告受众)”。
要广告创意成功的服务于大众(广告受众),必须具有最基本的几点:贴切、震撼力、恒久性。所以:
一、成功的创意必须是贴切的新鲜的
何谓贴切?“贴切”就是指广告作品将产品与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最完美的结合,并具有深入人心的促销的美感,塑造了消费者对广告内容的最佳接受心理。所以,创意的贴切往往是十分简单的、概念几近单一的、鲜明的、没有任何沟通和理解上的困难,这样才能易于进入消费者的心智。贴切的创意又往往是新鲜的;之所以新鲜,是因为这种意念往往来源于“突破常规”,突破如此平常而又毫无新意的一般概念,使得广告要诉求的这个概念显得更加与
众不同、新颖别致了。万宝路香烟“美国西部香烟牛仔”的广告创意就是最好明证。
二、成功的创意必须是具有震撼力的
象太阳神的品牌广告,首先就是靠宏伟的场面或惊心动魄的事件而产生无尽创意的。这种震撼力能打破“观众漠视”的能力,收到意想不到的广告效果。当然前提是广告创意的选择必须正确;尽量避免落入公益短片、泡末电视剧的圈子。
三、成功的创意必然是恒久的、有生命力的
成功的贴切的创意往往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并以此维持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占位形象,给消费者留下永久的深刻的印象。万宝路香烟的广告创意就是一幅有恒久生命力的“美国牛仔”占位形象。这是任何香烟广告都无法比拟的。雀巢咖啡一句“——味道好极了”的广告创意,也是一幅具有恒久生命力的“音乐品位”的占位形象,是任何同类饮料广告中无法比拟的优秀创意。
所以,优秀的广告创意(概念)必然会立即唤起人们的共鸣,这是与广告作品中好的贴切创意分不开的。当然,优秀的广告创意必需要有精心的构思,才能有效地表现作品的主题、意境和风格。而构思的基础,却来自于对市场各类有价值材料的掌握与分析,来自对广告的“经验积累广告形式方式手段等元素”的完全掌握和灵活运用,来自对中外许多优秀广告作品的模仿与借鉴,当然还来自于依靠集体的力量去相互“激荡”,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按广告目标去组合信息,导致崭新创意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