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这两种延迟满足,只会让孩子忽视自身需求,压制需求。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在精神上求认同、求赞赏的渴望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不应用这种所谓的延迟满足造成心理上的扭曲。作者主张的延迟满足是指面对懒惰和贪图安逸的人性时,例如我们的问题拖延症,延迟满足可以让我们及时看清人性弱点,及时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养成自律的习惯,避免问题像山一样衡桓在心,阻碍心灵成长,心智成熟,当我们接受了痛苦的现实,并能有效的处理痛苦,我们对痛苦的承受力自然便增强了。
面对问题和挑战应敢于承担责任,但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你是否评估过自己的责任呢,你是否把问题中他人该担负的责任,完全揽到了自己身上,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或是把问题都推到他人身上,忽视了自身的责任,而让别人活得很痛苦呢?所以面对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地对自己责任所在进行评估,整件事情中,我负有哪些责任,其他人负有哪些责任,在局势中哪些是可掌握的,哪些是不可控制的,在觉察中保持平衡,让我们可以做出更适合的决定,避免不必要的痛苦。
除了在责任中找到平衡,我们还需要在肯定自己与否定自己之间找到平衡,也是在接纳自己和修正自己之间找到平衡,在忠于事实的前提下,不断对固有的思维进行觉察、质疑、修正。作者在文中举了一个帮人修车的例子,来说明只要你愿意试着去做,你也可以做到,但通常我们要么直接放弃,这事超出另外我的能力范围,要么抱着等待问题自己消失的态度,置之不理。看了这个小故事,我也拿起工具,仔细研究了下二宝坏了一段时间,一直等着周末找修车的地方修理的滑板车,最后我在工具箱里找到了和螺母对应的工具,自己修好了滑板车。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只要你愿意付出时间、精力、和耐心,你就可以解决一些自己知识、社交、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自律是我们面对人生痛苦和问题的一种方法,但面对人性中的懒惰和童年已形成的策略,要做到自律是需要毅力和勇气的,作者认为爱便是自律的源动力。我们来自于不同的原生家庭,当我们组建了家庭,我们的家庭也是千差万别的,千差万别的夫妻、父母、孩子,没有一种方法和工具是通用的,只有从爱的根源出发,我们才愿意去关注自己、关注对方,愿意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心灵地图,找到自己的频率,再帮助我们的伴侣、孩子找到他们各自的频率,然后像不同的琴弦共同奏出和谐的旋律。
真正的爱是一种自我拓展,是帮助自己和他人实现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不是自我牺牲也不是对他人的控制。说到爱,我曾自责自己无法做到无条件的接纳和爱,掌握不好自由与放任、限制与控制的界限。孩子上小学后,越怕限制和控制了孩子,反而没考虑到中国教育体制的实际情况,不但没有帮助孩子走好自由的路,还忽视了父母应承担的责任。
如作者所说,婴儿时期,父母对孩子通常是无条件的爱和满足,这时的婴儿通常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但到了幼儿时期,父母对孩子的爱通常变成了有条件的爱,对于孩子的错误行为,父母会不接纳和生气,这会让孩子了解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这也是孩子形成自我界限的一部分方式。
作者说“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无原则的接受,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
回想自己在孩子成长阶段对自由理解的一些偏颇,在某些方面确实是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适当管束不等于限制,适时的干涉也不等于包办,在家庭教育方面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并给予孩子恰当的管教、批评、提醒、帮助、敦促,这是每个家庭需要不断摸索的,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管教方法。当一种旧有说话方式、思维方式、关注方式不再起作用时,不要再一味坚持,应该思考、改变、调整,既不能推卸责任,也不能盲目地坚守执着。
作者提到真爱的本质,是自我扩展而非自我牺牲,也让我更理解了付出的意义,“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个人意愿,核心动机是满足自我需求”,我们为孩子所做的,其实也是满足我们肯定自己的需求,而非都是自我牺牲,“自我牺牲的抱怨,潜意识蕴藏的更多的是一种恨,渴望得到发泄”。
你是否有很多有惊无险的意外,是否有很多机缘巧合的惊喜,你认为这只是偶然好运吗,有没有想过这是一种在背后护佑着你的强大力量呢?如果真的有,你现在是在拒绝这样的恩典,还是已经做好了接受恩典的准备?在信仰和恩典的章节里,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作者提出的“内心的上帝”,蕴藏在我们每个人潜意识中那强大神秘的力量,想接近它,需要我们放下自以为是,心中的浅薄,不断地去学习,去质疑传统宗教、文化、父母和童年经验等狭窄的人生参照系。成长的路上我们并不孤独,那个强大的力量可以给我们足够多的好运,只要我们多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少用臆想去控制大脑,便能迎接恩典的降临。
如果说心中的爱是上帝,那么人性的懒惰就是魔鬼,它是爱的对立面,阻碍我们成长,阻碍我们接近内心的上帝。我们发出成长的意愿,是受到爱(内心上帝)的召唤,所以我们才愿意忍受痛苦、放弃幼稚,走向成熟。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范本参考【八】
我们小学教师最容易见证的就是一个孩子的成长,但是有多少成人真正成长为心智成熟之人呢?在假期期间,我迟迟未动笔的原因来自于我整个假期期间读的这本书——《少有人走的路》。
在偶然上猫扑论坛,看到一个关乎自我成长的帖子,帖子中推荐了这本《少有人走的路》。上网搜索了下,这本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 20 年,盛名不衰,好奇心的驱动下我辗转买上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 M · 斯科特 · 派克 , 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归根结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书中对我们平时有感觉,但却神秘的情感做出了详尽深刻的剖析,不仅有说理还有案例,让人看了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为什么要自律?揭开爱的神秘性,如何做才是真正的爱?成长与宗教有什么关联?
我是一名女性,毫无疑问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爱的话题。在此书中关于爱有这样一段论述:“古往今来,关于爱,有过各种荒谬的认识。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男女恋爱,尤其是把坠入情网当成是爱,或者说,坠入情网起码是爱的体现。”看到这句话,我不禁疑惑:难道不是吗?难道我误解了 20 多年?我想可能很多人都和我有相同的认知。看了后我才明白:每个人从孩提时代最初发育开始就会衍生出“自我界限”,这种自我界限能让自己产生安全感,并且有利于自身心理发展。但是永远活在“自我界限”中,只会给人带来孤寂,不快乐。但大部分人还是渴望摆脱寂寞,冲出自我界限的牢笼。坠入情网,似乎能够使之实现“逃亡”,摆脱孤独和寂寞;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奔溃,是我们的“自我”与他人的“自我”合而为一。我们突然冲出自我界限,情感就像决堤的洪流,声势浩大地涌向所爱的人,于是寂寞消失了,代之以难以言喻的狂喜之感。
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的退化现象,是一种幻觉。与心爱的人结合在一起,跟童年时与父母相伴的记忆彼此呼应,这种感觉就和一个两岁大的幼儿,自认为能称霸世界一样不可理喻。现实会击碎一切。
影片《泰坦尼克号》中, Rose 和 Jack 因为阴差阳错相识,彼此吸引, Rose 跟随 Jack 在下等舱尽情舞蹈,跨出甲板上在船头感受海风,并与之坠入爱河。 Rose 和 Jack 之所以互相吸引,是源于他们的不同,生活背景、经历、环境,这些不同让 Rose 看到了与众不同的 Jack, 在她内心本身就隐含着冒险的因子,想要离经叛道,想要在她的那个生活圈子与众不同。他们打破了自我界限,触角互相融合,被吸引,产生冲动,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对方。泰坦尼克号遭遇海难,这场海难让这份感情得到永恒。
试想一下,如果船没有遇到海难,他们的感情还能维持下去吗?可能彼此生活环境、成长背景、思考方式都会成为这段感情发展的桎梏,最后无疾而终。真正的爱,一定要痛苦地打破自我界限,让自己的触角不断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就会归于消失,而我们的心智就会成熟。爱能不断释放,自我与世界的区别也越来越模糊,最终我们与外在世界融为一体。这种爱会更加稳定和持久,也使我们更为满足和惬意。
诚如对爱的认识,每一种人生体验都会在挫折、痛苦中得到升华,只有承受这种种生命之痛,心智才会得以成长,找到真正的自我。静下心来,细心体会才能真正感受生命的厚重。最后以泰戈尔的一首诗作为结尾:
在山中
寂静涌起
以探测山峰自己的高度
在湖里
运动静止
以静观湖水自己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