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处的幸福》有感范本参考【一】
幸福是什么?在《恰到好处的幸福》中有说明:它是人在某种状况下体内分泌一种东西而产生的一种舒适惬意的感受。人在吃饭的时候,那种东西就会分泌,因此吃完饭以后心情大多是舒适的,而人在生活中的情感,也会促使这正东西的分泌合成。
说是“人生苦短”,其实不然,上帝就是怕我们在这人生种种苦难中禁受不住,于是,给予我们幸福的希望,让我们在苦难中不失信念地去寻找幸福,这便是生命的力量。这种幸福是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的,然而如今,现代社会有幸福感的人渐渐变少了,我觉得这是社会自身引起的。
例如世界上有“天才”,也有“庸才”,然而,从某种角度上看,其实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天才。假如比尔·盖茨生活在几千年前, 那么他永远将成为一个“庸才”,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也没有他的成功,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发明计算机。去观察身边的人,也许在班里有一位同学学习成绩不是非常好,但是他体育出奇得棒,也许一个年年考段一的人,他就是一个音痴……是的,每个人都可以在某方面成为“天才”,而在某方面却是个“庸才”,然而有些被认定为“庸才”的人,只是他“天才”的方面还没有找到而已,也许那些人生在一千年以后,就是个举世闻名的人才了,所以,每一个人活着都应该相信自己,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长处,就算是双胞胎,他们也会有差别,做到扬长避短,就有机会成为一个成功人士。但是现在的社会,主流上的“天才”才能成为人才,也许一个人,他不适合读书,而适合烧菜,但是,在现在的主流思想,考重点学校的人是读书的,读职业学校的是烧菜的;上重点学校是光荣的,读职业学校的是卑劣的,这种思想是绝对错误的,难道世界上只需要一个方面的人才吗?据调查,读职业高中的人普遍文明素质较低,因此大家读职业高中也很不情愿,但是,还有传闻说,其实那些重点学校的同学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大多是自私的,也许因为学习与竞争,他们只想着自己去汲取知识,对于别人——能阻断他们进步就最好了。这样的环境就养成人才的自私,然而,在职业学校里面那些所谓“文明素质低下”的“庸才”,其实也是被社会环境所逼成这样的,因为学习学不好,周围的人蔑视他,他就越孤独,越孤独,就越烦恼,讨厌周围的人,于是想要做坏事来报复他们,于是,黑暗就深深印在他们心中,同时,自卑也侵蚀着他们的灵魂,幸福对于他们来说,是为0的,因为他们得不到周围人的肯定,于是,他们加入了一群人——一群相似的,不被人认同的“坏人”,但是他们之间却是互相认同的,他们的长处,不在主流上,没人愿意与发掘,但是那些人之间却能发现对方的优点,这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原因吧。相比较而言,那些读职业学校的人,往往工作更好找,因为他们是生活上的人才,我们何必去蔑视他们呢?
也许,现代人幸福指数越来越低,正是因为社会的缘故,人们的思想扭曲,情绪的低落导致的,人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同类了,否则,这就是自相残杀,因为只有大家都幸福,社会才能洋溢着幸福的气息。
《恰到好处的幸福》有感范本参考【二】
幸福是一种心的富足,不以物质的多寡来衡量,
它是付出、分享和爱的感受。
恰到好处,是一种哲学和艺术的结晶体?
它代表的豁达和淡然,是幸福门前的长廊。
轻轻走过它,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门环。
读完这本书,其实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实世界上任何事情或事物,都有它最适合的度。好比我们上课要让孩子保持在一个畅流的学习状态,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困难,要恰到好处,才能更好地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状态。
又好比《论语》中,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再没看以前,我一直对“中庸之道”有所误解,以为就是不好也不坏,普普通通,后来看过其中关于“中庸之道”这部分的内容时,才发现自己错的离谱。人家说的“中庸之道”指的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这不也是有讲求处事时要中正,恰到好处的意思吗?
再好比毛爷爷所说的:严肃活泼团结紧张。将两个相反的词语与状态结合在一起,也取的是其中恰到好处的这个度。
总之呢,就是要“刚刚好”就对了?( ????? )? get!这本书,通过非常非常多的事例来充分说明“恰到好处”的好处,整体来说还是比较有趣的,同时他也会在书中给你一些缓解或解决痛苦、压力的办法,值得一看。
《恰到好处的幸福》有感范本参考【三】
关于“幸福”的话题,央视曾做过“你幸福吗”的调查,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一位外来务工人员回答:“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但当记者再一次问“你幸福吗”,他的回答是“我姓曾”。越来越快的工作、生活节奏,物价上涨、买房难、看病难等问题,人们常感受到的是“压力山大”,幸福的感觉似乎离我们很远。相比,英国报社也曾向社会有奖征答“谁是最幸福的人”,结果显示第一种最幸福的人是刚给孩子洗完澡,抱着婴儿的母亲;第二种是治好了病人目送病人出院的医生;第三种是在海滩边筑起沙堆的孩子。这个例子在提醒着我们,只要认真寻找,幸福比比皆是,它没有统一的标准,也不与财富、地位、声望成正比。毕淑敏说,不容易感受到幸福的人,常常是因为对事物抱着“不合理的期望”。如看到好房子,就设想能在这屋里结婚生子;看到豪华跑车,就设想能开着它风驰电掣;看到别人的娇妻,就想着未来伴侣定要倾国倾城;看到别人活到90岁,就渴望自己赶超100岁……若达不到,就感受不到幸福。其实,期望并不是越高越好,期望也需要“恰到好处”。房子不用大,够用即可;车子主要功能是代步工具,而不是彰显财力的勋章;另一半不必国色天香出人头地,价值观相同、有共同语言,就是神仙伴侣;身体健康不必求全,体检表上有了向上或向下的小箭头,可以实时纠正。生命之高并不决定于其长短,更在于其丰满和深邃。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能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勇敢的人依然可以微笑的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
毕淑敏说,幸福常常是朦胧的,轰轰烈烈的幸福并不常见,大多数幸福总是悄悄扑面而来,要常常提醒自己幸福,并对自己说,“请记住这一刻”,幸福就会长久的伴随我们。
《恰到好处的幸福》有感范本参考【四】
最近在读毕淑敏的《恰到好处的幸福》,感觉在经历着一场洗礼。以前高中时候也喜欢她的散文“我很重要”,很敬佩她那种自信。
《恰到好处的幸福》适合慢慢品尝,每读完一篇我都思绪万千,让我回味的不是那些文字,而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强烈感受着的东西。我第一次得以了解——那精神的三间小屋,是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的小屋,是装着我们得以生存的事业的小屋,是安放着我们心灵净土的小屋!第一次懂得获取幸福的方法很简单,它便是付出、分享和爱的感受;是遇事时所表现的豁达和淡然;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境界!
很多人都在思索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其实应该思索如何才能在遇到问题时让内心做到恰到好处!毕淑敏说:“恰到好处,是一种哲学和艺术的结晶体。它代表的豁达和淡然,是幸福门前的长廊。轻轻走过它,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门环。”
就像现在,我安静的坐在桌前,写下这些文字,旁边是一杯柠檬水,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我还记得早上课前时,我和李老师一起听孩子背诵所学儿歌,虽然他们还是不能进行齐背,但是我看到了他们的努力,相信他们会在六一展示中有很好的表现;上午课间活动时,猛然间发现平常不爱运动的宝宝竟然主动要求参与游戏;中午放学时,孩子们不用我的提醒就能手拉手站队,这一天又是一个好的开始!
幸福是一种心的富足!我很幸福,希望你们也幸福!
《恰到好处的幸福》有感范本参考【五】
《恰到好处的幸福》是毕淑敏文集·温润幸福系列中的一本。大部分名著都有作者的简介,当我读完时,我就知道这是一本好书。
当我读第一遍时,我就被毕淑敏的智慧所倾倒,书中的文章或是阐述、或是以自身经历、或是用故事、或是以问答等等形式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生哲理,使我受益匪浅。
当我读第二遍时,我又一次被毕淑敏的智慧所倾倒,我发现书中的文章并不仅仅是我开始以为的阐述人生哲理,而是所有文章都联系在一起围绕一个主题——幸福。例如书开头两篇《恰到好处的幸福》《幸福的七种颜色》,这是显而易见的;还有《研究真诚》这篇,就像文中说的“真诚是有层次的,可以分成建设性和破坏性两种”,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更多更丰富向这个并不美好的世界贡献我们建设性的真诚,这不就是幸福么;或者是《对自己诚实一点》这篇,如果我们能够在别人面前不费尽心思地装、做作,我们眼中的别人也是 真实的,这不还是幸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