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坚持项目带全局思路,在扩大投资上寻求新突破。市委一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县域经济的发展,关键靠投资拉动。这也是汉阴在自身投入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是要抓好项目生成工作。及时准确把握国家扶持发展的政策导向和产业市场发展趋势,有针对性的挖掘、储备一批市场潜力大、吸引投资强、产业链条长的项目,并精心包装、策划一批精品项目、特色项目,建成动态的项目库。二是要做好项目的争取工作。关键是要增强敢想、敢争、敢为人先精神,密切与省、市有关部门的联系,闻风而动追项目,不遗余力跑项目,千方百计上项目,争取把一批基础类、产业类的项目挤进中省市的计划盘子。三是要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当前,许多民间经济实体都有着雄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实力,也都在寻求新的投资项目,以求实现更大发展。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抓住这些机遇,能不能以我们的环境、项目、服务和诚心打动他们。只要我们认真做好这些工作,就一定能够赢得发展先机,取得招商引资的新成效。我们要在精心准备招商项目的同时,多走出去加大汉阴优势资源、特色产业和优势项目政策的宣传推介,多请进来各类经济实体参与汉阴各项建设,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四是要狠抓投资环境整治。不论是招商性项目,还是政策性项目,都需要好的投资环境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要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为项目建设服务就是为全县发展大局服务”的思想,坚持从大局着眼,从小事入手,从具体事情做起,积极主动为各类投资主体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打响“诚信服务、信用汉阴”的环境品牌,让汉阴真正成为最适宜投资、最适宜开发的热土。
四、努力构建稳定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汉阴,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要坚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前提,注重激发社会活力,着力维护社会稳定,从而巩固人民团结奋斗的理想基础,形成干群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
(一)切实关心群众生产生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县城乡贫困面比较大,解决好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是头等大事。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切实抓好技能培训,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创造就业岗位上的作用,扎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管财政多么困难,都要继续把“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和“城市低保”预算到位。要妥善安排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时刻想着解决好贫困村及贫困户、下岗失业职工、受灾户、“三无”人员、残疾人生产生活问题这“五本帐”,广泛开展扶贫救助活动,确保困难弱势群体生活不出问题。要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千方百计促进困难群众增收,不仅要给予资金、物资帮助,还要突出抓好科技扶贫、技能扶贫、智力扶贫、产业扶贫,引导贫困群众增强战胜贫困的意识和能力,找到致富门路,彻底摆脱贫困。
(二)着力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近年来,我县在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也有明显进步。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我们的“两基”工作虽已通过省政府验收,但教育质量与经济社会进步的速度、老百姓期盼的高度之间仍然有一定差距;我们的科技力量薄弱、科技人才紧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科技进步提出的新要求相差甚远;我们的计划生育工作虽然一刻也没有放松,但计生工作执法难、流动人口管理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把这些问题指出来,是希望引起我们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发展的责任意识、紧迫意识,把这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一件一件抓好、抓实在。在这里我还要强调一点,就是各级各部门在争取项目、加强对社会事业发展投入的同时,要积极探索“社会事业社会办”的新路子,凡是能交给社会办的事业,要尽量交给社会去办,这既有利于竞争机制的形成,又有利于避免政府大包大揽,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