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06年的工作,我们有4点深切体会:
第一,抓住了机遇,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我们在区域发展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善于捕捉和利用好各种机遇,并千方百计放大这种机遇效应,推动我们自身的发展。省委、省政府开始酝酿实施加快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以来,我们紧紧抓住这次极其宝贵的机遇,扎实细致地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的倾斜支持,使我市13个县市区列入全省“两区”开发范围。在省里准备扶持一批“两区”开发重点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又及早部署,精心组织,主动申报,最终有103个项目通过省里审核顺利入选。通过这些工作,___脱贫攻坚这一重大历史性课题,被纳入到国家中部崛起和我省整体发展的大盘子中,并且有了实实在在的操作抓手和撬动支点。一年来的实践和成就已经证明,积极参与到“两区”开发的历史进程中来,对___的发展具有难以估量的重要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机遇的重要性必将得到越来越突出的体现。
第二,用足了政策,就开拓了发展的新空间。作为一级地方政府,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好国家的各项大政方针,坚决维护中央的政令统一;同时,也要善于准确领会和全面把握上级政策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实施积极有效的工作措施,最大限度促进本地又好又快发展。我市“十一五”重点项目筛选之初,恰逢中央宏观调控力度加大之时,我们把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把握未来市场走向3个要素紧密结合起来,分门别类对所有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科学论证,最终确立了“双百千亿”项目体系。这个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央“有保有压”的政策要求,在“保”的领域持续加大力度,在“压”的领域自觉改造提升,从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省直有关部门的支持,启动实施以来推进顺利,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拉动作用已开始逐步发挥。
第三,突出了重点,就牵住了发展的牛鼻子。没有重点就没有全局,抓不住重点就难以把握全局。抓准重点、带动全局,从来都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方法。工作重点往往也是工作过程中的难点,就2006年的工作重点而言,除前面已经讲到的外,我们还集中精力,想方设法,在一些关系全局的工作上取得了新突破。为解决项目建设融资问题,我们加大协调争取力度,年初同农发行达成协议,采取政府协调、银行融资、民间担保公司担保、企业承贷承还的办法,为60个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争取到30.4亿元的信贷协议支持;我们同开发银行山西分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首批4个市级贷款项目到位资金9700万元;我们在太原组织召开大型政银企合作恳谈会,向驻省金融机构进行项目推介,当场签订11个项目共108.31亿元的贷款协议;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扶持发展各类贷款担保机构,年内共新增国有信用担保机构4户,成立民营担保公司4户,形成18.3亿元的信贷担保能力,在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间架设起银企合作的新桥梁。为推进品牌战略的实施,提高我市优势产品的知名度,我们专门召开全市品牌与质量工作会议,并拿出130万元,对取得品牌认证的企业进行了奖励。为构建引领___加速发展的主力舰队,我们积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筛选确定46户规模较大、前景较好的企业,组成五大企业方阵,并召开动员大会,出台配套政策,从营造环境、资源配置、提供条件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指导、支持和服务,有效促进了这些优势企业的发展壮大。
第四,落实了责任,就注入了发展的原动力。要把各项规划和部署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充分调动全市上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有效的责任体系。为此,我们年初就制定下发了《“一岗双责”工作目标责任制分解方案》、《重点工程项目及责任分解》等一系列文件,按照软指标硬化、硬指标量化的要求,将经济社会工作重点、党风廉政建设目标、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承诺为群众兴办的实事,以及省里重点考核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资源环境、人民生活等5个方面44项指标,具体分解到政府领导、市直部门及各县市区政府,形成了以常规性工作考核、机关效能建设考核、县市区经济社会工作目标考核为主体的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同时注重充分发挥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注意充分吸收人民群众和外来客商的意见,最终年底考评、奖惩兑现,从而调动了激情,检验了作风,营造了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环境,确保了各项工作的圆满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