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20世纪初,借狂人之口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以此来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罗丹青面对我国教育新的困扰、新的压力、新的危机,在演讲中反复引用鲁迅“救救孩子”的警句,使它统率主旨,突出主旨,在新的历史时期蕴含更深刻的意义,使我们感悟到,全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教育孩子真正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是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位母亲的当务之急,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刻不容缓的历史重任,振聋发聩,令人警醒。
四、用警句提升思想
一篇演讲思想深刻与否,在于演讲者的思想认识的高低,在于能否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特点。而在演讲关键之处,用好富有哲理的警句,能揭示客观对象的本质特点,深化内容,提升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能给人一种深刻的启迪,一种愉悦的美感,一种奋发的力量。请看白岩松《人格是最高的学位》演讲片断:
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学,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自己则轻装去办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着。学子谢过老人,两人话别。几日后,北大举行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我听过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讲述老人替年轻学子看行李的平凡故事,发生在北大副校长、著名教授季羡林博士的身上,闪耀着不平凡的光辉,令人肃然起敬。白岩松从这真实的事例中,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归纳总结,提升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在特定的条件下,与博士的专业职称比,一个人的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这是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最高层次的学位,既蕴含北大“要学做事,先学做人”的育人理念,又赞美了季羡林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使人的心灵得到提升和净化,观点新颖,别开生面,令人感动,发人深省。
五、用警句制造高潮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点出作文要曲折有致,演讲也是如此,要抑扬顿挫,富有变化,不能平平淡淡,一个调子讲到底。在特定条件下,演讲者可以利用警句推波助澜,制造高潮,激发听众的情感,获得较好的演讲效果。请看英国籍作家韩素音在第二届“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答谢辞《四海之内皆兄弟》演讲片断:
很久以前,我想是1942年吧,毛主席抱怨说,有一些同事,作文演说,冗长无度。英人有一俗语:言贵简洁,智在清晰。对此,我完全同意,并在世界各地两千余次的演说中总是努力实践。因而,今天也只说几句话。……
由于我本人是中西合璧的混血儿,介乎两种文化之间,因而一贯地认为,促进世界上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乃是十分自然的事。思考方法之歧异,不应导致仇恨和排斥,而是应该学习和努力理解。我身体力行,只是遵循中国古代哲学而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作家韩素音开头间接引用毛主席的话,直接引用英国俗语,说明作文演说贵在简洁的必要性,为自己的演讲确定基调,然后简要概括自己行医写作的经历,赞扬了中国对世界文化所作的伟大贡献,最后引用中国古代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表现了对世界上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的迫切心情,把演讲推向高潮,激起所有在场听众的共鸣。
总之,在演讲稿的写作中用好警句,不能脱离主旨空喊口号,不能游离于客观事实之外,它是以演讲事实为基础,总结出来的道理或规律,是演讲者从具体、鲜活的事实中发现的亮点,是演讲者深刻思想、非凡智慧和渊博学识的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