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讲课提纲

2010-06-17 23:10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什么是理念

1、理念的概念。所谓理念,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方式,是观念、信念、理想或价值观的集合体。其中,观念,就是思想意识、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概念形象;信念是人们自己认为的可以确信的看法;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

2、其他几个相关概念。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思维是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态。

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的看法或见解。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艺术、宗教、哲学、道德等思想观点,它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为一定阶段服务,也叫观念形态。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等是感性认识的形态。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后形成的概念判断和推理。

3、理念的特征。(1)客观性,即理念通常都是建立在其主体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具体历史条件之下,与特定的社会和时代背景相联系的。比如基于胡锦涛同志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而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将公正、效率、服务、大局、稳定、为民、党的意识、人大意识等系统化。(2)具体性,即理念能够通过外在表现形式和活动得以反映和验证,具体化为一系列实证性的可考察的制度和实践。比如,立法上的以人为本理念、平等保护理念,司法上的公正、效率、为民;行政上的执法为民等。(3)先进性,即理念是发展的,而不是静止和永恒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二)什么是司法理念

1、司法理念的概念。司法理念是指人们在认识司法规律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科学的观念,是支配法官司法实践活动的精神指导。司法理念对司法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功能,司法理念是否科学对司法工作影响很大。

2、司法理念的特征。(1)司法理念形成于司法实践,指导司法实践,具有实践性。(2)司法理念作用于司法活动的各个阶段,具有系统性。(3)司法理念是发展的,不是静止不变的,具有发展性。

在我国,司法理念包括:党的领导、人大监督、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司法为民、服务大局等内容。

(三)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需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观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殊内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我党在新时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总结出来的基本立场、基本方针和基本要求。具有特殊内涵:(1)具有时代性,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是现代的产物,所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也是现代法治理念,它不同于法治的传统思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身也是发展的,不应当是僵死的。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2)具有特色性,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我们的法治理念与西方的理念应当有区别,有自己的特质。如注重党的领导,注重执法为民,注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相统一等等。(3)具有进步性,它并不一概排除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和西方的法治理念,如中国传统的息讼观念、西方司法中立的理念等我们同样接受甚至要坚持。但是传统的和西方的司法理念需要扬弃,不应当简单继承或拿来。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讲课提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党支部接收预备党员大会程序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