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重点,强化隐患的排查与治理。按照“管理无漏洞、现场无隐患,行为无违章、安全无事故”的“四无”要求,矿上由总工程师组织每周排查一次,各专业、调度、安监处每天一排查,各生产区队每班由值班人员排查一次。从矿党政领导到分管副总和业务部门,及时排查分析管理范围内的重大隐患和薄弱环节,并对排查出的各类隐患实行分级管理,做到了措施、人员、时间、奖罚“四落实”,同时安排复查、验收,直至消除隐患。为防止薄弱人物在井下发生事故,我们加强了对薄弱人物的管理,按照集团公司梁董事长提出的“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就是薄弱人物,作风不实的干部也是薄弱人物”的新观念,把严重违章都视同为事故来分析处理。此外,我们在隐患排查上做到关口前移,超前防范,避免出现较大隐患,给安全工作造成困难。如对我矿3801工作面里段,通过排查认为该段条件极差,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就果断放弃,避免了生产后给安全造成困难,防止了事故的发生。
加大投入,提高安全装备技术平,为安全生产创造条件。近年来,我们抓住市场好转、企业效益提高的有利时机,不断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2003年,全矿共完成安全技措资金600多万元,保证了矿井防治水、一通三防、机电运输、顶板管理的安全生产的投入。在矿井生产和监测领域中,我们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提高了矿井的综合抗灾能力。在矿井防治水方面,完善了注浆系统,更换了注浆管路,保证了开采九、十层煤的安全;在通风管理方面,更换了风井提升机电机,解决了矿井风量紧张的问题,所有头面都安装了瓦斯超限自动断电报警仪;在提升运输方面,对主井、新副井的提升系统进行了PLC改造,实现了主副井绞车控制自动化。与山东科技大学合作在集团公司第一家在老副井安装了防过卷装置,有效地保证了主副井的提升安全;在供电方面,积极工作,多方协调,实现了35KV双回路供电,解决了多年来的不安全隐患。同时还全部更换了老化的下井高压电缆,消除了供电隐患;在运输方面推广应用了井下泄露通讯技术,购置了2台电机车,300多辆矿车,大大改善了运输装备水平,保证了安全运输。此外,在采煤面推广应用了双楔顶梁,提高了工作面端头支护质量;巷道掘进推广应用了锚网支护技术,提高了掘进速度,更重要的是锚网支护极大改善了采煤面端头支护条件,为回采保证了安全,提高了效益,创造了条件。几年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提高装备水平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科技兴安”是安全生产的必由之路。
狠抓落实,严格考核,突出监督检查的实效性。我们结合矿井现场实际,采取全面检查与专项检查,常规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边缘地点检查与中夜班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安全检查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机动高效,覆盖面广。尤其是节假日、中夜班及上级检查和达标过后等薄弱时间,我们都组织了大型的检查和“零点”行动,对现场安全生产实行动态监控,有效消除了不安全隐患。按照“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的工作要求,不断创新安全检查方式和方法,积极构筑以安全制度落实为核心的安全闭环管理。各类检查严格按照“十抓”和“双十”预警系统以及程序化检查法,每次组织大型检查后都立即召开汇报会,由区队干部汇报现场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检查人员对区队汇报情况进行核实。安监处、调度室组织人员对问题的处理进行复查,做到了检查与复查整改相结合,“一杆子插到底”,直至把问题解决,真正在安全检查上形成一个有始而终的闭环系统。通过安全闭环管理,切实解决了“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问题。此外,我们严格考核奖惩,对“双基”检查发现的问题,一查到底,视责任大小,严格处罚。通过加大考核力度、严格责任追究等方式,使“双基”工作压力逐级传递,形成了“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促进了安全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